网贷逾期了,他们真会翻你通讯录吗?真相来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响个不停,来电显示是陌生号码,接起来却是个语气严肃的“客服”或“催收专员”,张口就叫得出你亲戚的名字,甚至还能说出你表哥的手机号……你一头雾水,心里直打鼓:我借的钱,怎么连我通讯录里的人都被骚扰了?
别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人寝食难安的问题——网贷逾期会打通讯录吗?
现实很残酷:很多平台,真的会!
答案是:会,而且不少平台都在这么做。
虽然法律明令禁止暴力催收和侵犯隐私,但现实中,不少网贷平台在用户逾期后,确实会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并拨打借款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电话,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许多借款人亲身经历过的“噩梦”。
为什么他们能拿到你的通讯录?
关键就在你下载App时那个不起眼的“权限授权”,当你点击“允许访问通讯录”“允许读取设备信息”时,平台就已经悄悄把你的隐私“收入囊中”,有些平台甚至在用户协议里用小字写明“为风控及催收需要,可能调用相关权限”,可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细看。
一旦你逾期,这些平台或外包的催收公司就会“顺藤摸瓜”,开始联系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美其名曰“协助提醒还款”,实则施加心理压力,逼你尽快还钱。
他们这么做,合法吗?
不合法!这是典型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通讯录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平台无权在未经明确同意的情况下用于催收。
更过分的是,有些催收人员还会冒充公检法、伪造律师函、威胁恐吓,“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你孩子学校我们会去通知”……这些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或侵犯名誉权。
但为什么他们还敢这么做?
因为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虽然法律站在你这边,但现实中,很多人因为羞耻、害怕、不知如何维权,选择了沉默,而催收方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肆无忌惮地越界操作。
再加上部分网贷平台将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自己“甩锅”,一旦出事就说“非本公司行为”,进一步逃避责任。
如果你正面临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别慌,记住这几点,保护好自己和身边人:
- 第一时间关闭App的通讯录权限,卸载不常用的网贷App,从源头切断信息泄露。
- 接到骚扰电话,冷静应对,不要透露额外信息,明确告知对方“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我将保留追究权利”。
- 录音留存证据,包括通话记录、短信、微信催收信息等,这些都是日后维权的关键。
- 向监管部门投诉:可拨打12363(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热线)或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举报。
- 必要时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精神损失。
✅ 建议参考:
如果你已经逾期,建议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还款,制定合理的分期计划,避免被催收“升级”处理。切勿轻信“反催收中介”,他们所谓的“教你怎么对付催收”往往涉嫌伪造材料、教唆违约,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大的法律风险。
真正有效的应对方式是:正视债务、合法维权、保护隐私、理性沟通。
📚 相关法条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联系方式、住址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欠款信息。
网贷逾期会打通讯录吗?答案是:很多平台确实会,但这不等于合法。
你的通讯录不是催收的“工具箱”,你的家人朋友也不该为你的债务承受压力。隐私权不容侵犯,催收必须守底线。
面对逾期,逃避不是办法,但任人宰割更不可取。懂法,才能自保;理性,才能翻盘。
无论你现在处于何种困境,你有权利被尊重,也有途径去维权。
别让一时的经济压力,变成一生的心理阴影。
欠债要还,但尊严,更要守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