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他们真会打你通讯录里所有人的电话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语气强硬,张口就问你“是不是某某的亲戚”“他欠钱不还,你知道吗”?那一刻,你一头雾水,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朋友或家人网贷逾期了,平台开始“轰炸”通讯录。
这事儿听起来像都市传说,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经历这种“社死式催收”,那么问题来了:网贷逾期,平台到底有没有权利拨打你通讯录里的联系人?他们这么做,合法吗?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
网贷逾期,通讯录真的“裸奔”了吗?
当你在手机上点下“立即借款”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网贷APP都会弹出一个授权页面,写着“允许访问通讯录”“用于风险评估”之类的字眼,很多人为了快点拿到钱,随手一点“同意”——殊不知,这一下就把自己的通讯录“交了出去”。
但注意:你同意授权,不代表平台可以随意滥用!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平台收集用户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且不得超出授权范围使用信息,换句话说,哪怕你点了“同意”,平台也不能拿你的通讯录去骚扰别人。
可现实是,不少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催收公司,一旦发现你逾期,立马就开始“全方位施压”:先打你本人电话,你不接?好,转头就打你爸妈、兄弟姐妹、同事甚至前男友/前女友,他们打着“提醒还款”的旗号,实则用“道德绑架”逼你还钱。
这种行为,本质上已经越界了。
催收打通讯录,算不算违法?
答案是: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违法行为。
我们来拆解几个关键点:
未经同意的联系 = 侵犯隐私权
你没授权平台去联系你的亲友,他们擅自拨打,就是对你个人信息的非法使用。《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频繁骚扰 = 构成侵权甚至违法
如果催收人员一天打十几个电话,还用威胁、辱骂、恐吓等方式,已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冒充身份、捏造事实 = 可能触犯刑法
有些催收员会谎称“你是担保人”“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甚至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这就可能涉及诈骗、诽谤、招摇撞骗等刑事风险。
别被那些“我们有权通知紧急联系人”的说辞唬住——他们所谓的“权利”,往往只是灰色地带的擦边球,甚至是赤裸裸的违法操作。
那什么情况平台可以联系紧急联系人?
这里要划重点了:只有在你明确授权,且平台用于“风险评估”或“失联后必要通知”的情况下,才可能被视为合规。
但注意:
- 必须是你清晰知情并自愿授权;
- 联系目的仅限于核实信息或协助联系本人;
- 不得透露你的欠款细节,更不能施压、威胁、羞辱。
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比如告诉别人“你朋友欠了2万不还,是个老赖”,那就是妥妥的侵权。
如果你或亲友被骚扰,该怎么办?
别忍着!记住这三步:
- 录音取证:接到骚扰电话,第一时间开启录音,保留证据;
- 明确拒绝:直接告诉对方:“我没有授权你们联系我,请立即停止骚扰,否则我将报警或投诉”;
- 投诉举报:
- 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
- 拨打12366或12377(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情节严重的,直接报警处理。
你的沉默,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经历网贷逾期,建议你:
- 优先与正规平台协商还款,很多机构提供延期、分期方案;
- 不要轻易签署空白授权协议,尤其是那些“一键授权所有权限”的APP;
- 定期检查手机权限设置,关闭不必要的通讯录访问权限;
- 提醒家人朋友:如果接到催收电话,不必恐慌,明确表示“不承担还款责任”即可。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催收必须守法,你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不该成为还钱的代价。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第十三条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未经个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其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方,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个人信息。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合法外衣”包裹的非法催收。
通讯录不是催收的“猎物清单”,你的人际关系更不该成为还钱的“抵押品”。
平台可以催收,但必须讲规矩;你可以逾期,但不该被羞辱。
面对骚扰,别怕、别躲、别妥协——用法律武装自己,才是最硬的底气。
如果你正被催收困扰,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身边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隐私,不该为债务买单。
网贷逾期了,他们真会打你通讯录里所有人的电话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