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他们真能随便爆我通讯录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疯狂震动,一条条陌生号码发来的催收短信接踵而至,内容不是“你朋友欠钱不还”,再不还钱就通知你全家”,更离谱的是,你的亲戚、同事、甚至多年不联系的前同事都收到了类似的“提醒”——而这一切,仅仅因为你网贷逾期了几天。
很多人在资金紧张时选择网贷救急,可一旦还不上,就仿佛掉进了一个无底洞,除了高额利息和不断增长的罚息,最让人崩溃的,是那些毫无底线的催收手段,尤其是“爆通讯录”——把你的通讯录信息拿去群发骚扰,让亲朋好友都卷入这场债务风暴,这种做法真的合法吗?我们就来彻底说清楚:网贷逾期,绝不等于允许爆通讯录!
为什么“爆通讯录”成了催收的“潜规则”?
很多网贷平台在用户注册时,会诱导你“授权通讯录权限”,美其名曰“用于身份验证”或“紧急联系人通知”,可一旦你逾期,这个“紧急联系人”就成了催收的突破口,他们打着“提醒还款”的旗号,实则通过短信、电话、甚至社交软件对你身边的人进行轮番轰炸。
但请注意:无论你欠多少钱,逾期多久,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权随意泄露你的个人信息,更不能骚扰你的亲友。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你的隐私权,还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你不是“老赖”,你只是暂时经济困难;你的朋友也不是“担保人”,他们没有义务替你承受精神压力。
法律早就说了:爆通讯录,违法!
你可能觉得,“我欠钱,被催收也正常”,但催收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根据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明确禁止以下行为:
- 未经同意收集、使用、泄露他人通讯录;
- 以恐吓、侮辱、骚扰等方式催收债务;
- 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
重点来了:哪怕你签了借款合同,合同里写了“可联系紧急联系人”,这种条款也属于“格式条款”,如果明显侵犯用户权益,法院通常认定为无效。
更别说,很多催收公司根本不是持牌金融机构,属于第三方外包团队,他们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甚至游走在灰色地带,但违法就是违法,不管是谁干的,都要承担责任。
遇到爆通讯录怎么办?三步教你反击!
如果你或你的亲友已经被骚扰,别慌,记住这三步:
立即录音、截图、保存证据
所有骚扰电话、短信、微信聊天记录,全部保存,这是未来维权的关键。向平台正式投诉
登录借款平台app,找到客服或投诉通道,明确指出其催收行为涉嫌违法,要求立即停止骚扰,并书面回复处理结果。向监管部门举报
可拨打1236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热线)或通过国家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进行实名举报,若涉及人身威胁,直接报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可处拘留或罚款。
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站在你这一边。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
- 借款前务必看清合同条款,尤其是关于“信息授权”和“催收方式”的内容;
- 尽量选择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的产品,避免高利贷和非法网贷;
- 一旦出现还款困难,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延期或分期,坦诚沟通比逃避更有效;
- 不要轻易授权通讯录、相册、位置等敏感权限,保护好自己的数字边界。
相关法条依据(请收藏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明确规定:催收过程中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泄露债务人隐私,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违法催收逼到崩溃。
我们理解还款压力,也尊重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任何催收行为都不能突破法律底线,爆通讯录不是“行业惯例”,而是赤裸裸的侵权行为,你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有权让身边的人免受无端骚扰。
别再默默忍受,拿起法律武器,对非法催收说“不”!
每一次勇敢的维权,不仅是为自己发声,也是在推动整个行业走向规范与文明。欠债不等于失去尊严,逾期也不该成为被羞辱的理由。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网贷逾期了,他们真能随便爆我通讯录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