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总在事发后才重视?
走在学校走廊,突然被人推了一下;或者在班级群里,莫名其妙被起外号、被截图嘲笑;又或者,明明什么都没做,却突然被一群人孤立、冷暴力?这些,可能不是“孩子间的玩笑”,而是校园欺凌的开始。
很多人对“校园欺凌”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它的人却不多。校园欺凌是什么?它绝不仅仅是“打一架”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长期、反复、带有权力不对等性质的伤害行为,施害者往往利用身体优势、人际关系或信息控制,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或身体上的压迫,造成心理创伤,甚至影响一生。
校园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远超我们日常想象,它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拳打脚踢、抢夺财物等身体欺凌,还有更隐蔽却同样致命的几种形式:
- 语言欺凌:比如辱骂、起侮辱性外号、当众嘲笑缺陷;
- 社交欺凌:故意排挤、散布谣言、拉帮结派孤立他人;
- 网络欺凌: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恶意照片、视频,发布人身攻击言论;
- 性欺凌:涉及性别羞辱、不当身体接触或性暗示玩笑。
这些行为往往发生在教室角落、厕所、放学路上,甚至是看似“安全”的网络空间。最可怕的是,很多欺凌行为被当成“开玩笑”或“孩子闹着玩”而被忽视,老师一句“别太敏感”,家长一句“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能就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校园欺凌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与心理的操控,它不只伤害身体,更摧毁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被欺凌的孩子常常出现焦虑、抑郁、厌学、失眠,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残或轻生念头,而施害者若未被及时纠正,也可能在成长中延续暴力行为,成为社会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旁观者的沉默,往往成了欺凌的“帮凶”,很多同学看到欺凌发生,选择低头走过,害怕惹上麻烦,但正是这种集体沉默,让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打破沉默,才是终结欺凌的第一步。
📌 给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建议参考:
家长要主动倾听:不要只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多问“今天有没有让你不开心的事?”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如突然不愿上学、情绪低落、身上有不明伤痕等,可能是被欺凌的信号。
老师要建立安全机制:在班级中明确反欺凌规则,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及时干预冲突,避免“大事化小”。
学生要勇敢说“不”:如果你是受害者,这不是你的错,第一时间告诉信任的大人,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照片),如果你是旁观者,请尝试站出来说一句“这样不对”,或事后向老师报告。
学校要建立预防体系:开展反欺凌主题教育,定期心理辅导,将“尊重与共情”纳入日常教育。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情况予以纪律处分,或者采取专门教育措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欺凌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施害者及其监护人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校园欺凌是什么?它是一场无声的暴力,是一次次被忽视的呼救,是成长路上不该承受的伤,我们不能再用“小孩子不懂事”来搪塞,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家庭教育”。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份痛苦都值得被看见,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才能真正筑起一道防护墙。
没有旁观者,只有守护者,你的一个举动,可能正在拯救一个孩子的世界。
校园欺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总在事发后才重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欺凌,请立即联系老师、家长,或拨打全国心理援助热线:400-161-9995(希望24热线),你不是一个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