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到底是什么?你真的了解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在学校走廊上,突然被一群人围住嘲笑,或者被起外号、孤立、传谣言?又或者,你只是“旁观者”,看着别人被欺负,心里不舒服,却不知道该不该插手?
这些都可能已经构成了校园欺凌。
很多人以为,校园欺凌就是“打一架”“推一下”那么简单,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校园欺凌,早已不只是身体上的暴力,它更是一种持续性的、带有恶意的压迫行为,发生在学生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网络等方式,对他人造成心理、身体或社交上的伤害。
举个例子:小林是个内向的初中生,成绩中等,不爱说话,班上几个同学开始给他起“书呆子”“废物”这样的外号,课间故意撞他、抢他的文具,还在社交平台上匿名发帖说他“偷东西”,久而久之,小林开始害怕上学,成绩下滑,甚至出现失眠、焦虑的症状。
这,就是典型的校园欺凌。
更可怕的是,很多欺凌行为是“隐形”的,比如冷暴力——全班联合起来不跟某个人说话;比如网络欺凌——在微信群、朋友圈恶意P图、造谣中伤;再比如性骚扰性质的言语调侃……这些行为往往不被老师第一时间察觉,但对受害者的伤害却可能持续一生。
很多人误以为“孩子之间闹着玩”“长大就好了”,但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遭受欺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自卑、社交障碍,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而施暴者如果不及时干预,也可能在成年后延续暴力行为模式。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受害者选择沉默,他们害怕被报复,害怕不被相信,甚至觉得自己“活该”,而旁观者也常常选择视而不见,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沉默,无形中助长了欺凌的气焰。
什么叫校园欺凌?
它不是一句“开玩笑”,不是“小孩子不懂事”,而是一种系统性、重复性的权力不对等伤害行为,它的核心,是“故意”和“持续”,一次冲突可能是误会,但长期的羞辱、排挤、威胁,就是欺凌。
我们每个人——家长、老师、学生,都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校园不该是恐惧的代名词,而应是安全、尊重、成长的港湾。
📌 给家长和老师的几点建议(可参考):
- 别轻视孩子的“抱怨”:当孩子说“同学欺负我”,别急着说“你要坚强”,先倾听,再判断。
- 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突然不愿上学、成绩下滑、情绪低落、身上有伤痕,都可能是信号。
- 教育孩子“勇敢说不”:让孩子知道,被欺负不是他们的错,求助是勇敢的表现。
- 建立班级反欺凌机制:老师可以设立匿名举报箱,定期开展反欺凌主题班会。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告诉学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条恶意评论也可能构成欺凌。
📚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未成年人开展反欺凌、反暴力等专题教育。《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
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范畴,要求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机制,对情节严重的欺凌行为依法依规处理。
✍️ 小编总结:
“什么叫校园欺凌”?它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提问,而是一道需要全社会共同回答的沉重考题。
它关乎每一个孩子的笑容是否纯粹,泪水是否无辜。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读书,更是教他们如何有尊严地活着。
当你看到有人被孤立、被嘲笑、被伤害,请别沉默,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黑暗中的一束光。
拒绝欺凌,从理解开始,从行动落地。
愿每一间教室,都充满善意;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