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问题?别小看这三个字,它可能是你维权的第一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签合同的时候,对方递过来一沓纸,密密麻麻全是字,你匆匆扫了一眼就签了名字,心想:“反正大家都这么签,能有什么问题?”
结果呢?出了事才发现,条款里藏着“坑”,赔偿没谈好,责任全在你身上。
或者,朋友找你借钱,口头说“年底还”,结果拖了三年不提还钱,你问起,对方一句“有什么问题?我们不是说好了吗?”直接把你怼回来。
你看,“有什么问题”这四个字,表面上轻飘飘,实际上可能藏着大麻烦。
在法律实务中,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没问出“有什么问题”,吃了哑巴亏。
有人租房没仔细看合同,结果退房时被扣掉两个月押金,理由是“墙面有划痕”;
有人跳槽入职新公司,HR口头承诺年薪25万,结果合同写的是15万,问起来对方说“绩效另算”,可绩效怎么算?没写。
你去问,他们就反问:“有什么问题?不是都签了吗?”
可问题是——签了字,就等于没问题了吗?
当然不是。
法律讲究的是“证据”和“合意”,你以为口头约定也算数?没错,法律上确实承认口头协议,但一旦发生纠纷,你拿什么证明他说过这句话?微信记录?录音?还是证人?
很多人这时候才后悔:“早知道就该问清楚‘有什么问题’,把细节写进合同。”
“有什么问题”不该是别人反问你的武器,而应该是你主动出击的盾牌。
签合同前,多问一句:“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转账前,多想一下:“这笔钱借出去,以后会不会有问题?”
入职前,多确认一遍:“说好的福利,有没有写进合同?有什么问题没?”
法律不会保护“我以为”,只会保护“我有证据”。
你越是怕麻烦、怕得罪人、怕多问显得啰嗦,越容易被钻空子。
真正聪明的人,不怕问“有什么问题”,反而把这当成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我常跟客户说:“别怕提问,提问不是软弱,是清醒。”
你在签合同前问得越细,将来出问题的概率就越低。
你在借钱前把“有什么问题”捋清楚,对方反而会觉得你靠谱、讲规矩。
✅ 建议参考:
下次遇到重要事项,无论是签合同、借钱、租房、合作,还是入职、离婚、继承,别急着点头说“没问题”。
拿出纸笔或手机备忘录,逐条确认:
- 这条款我理解对了吗?
- 口头承诺有没有书面体现?
- 如果对方违约,我该怎么办?
- 有没有隐藏费用或附加条件?
把“有什么问题”变成你的习惯性动作,你会发现,很多纠纷,其实早在发生前就被你挡在了门外。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证据最充分的形式。《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有什么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法律意识觉醒的起点。
它不是质疑,而是负责;不是挑刺,而是预防。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从不犯错,而是懂得在事前多问一句。
下一次,当你面对一份合同、一句承诺、一个决定时,别急着说“没问题”。
不妨深吸一口气,认真问一句:“这里,有什么问题吗?”
这一问,可能就帮你避开了一场官司,守住了一份权益。
问题不怕多,怕的是你从不提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