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和信用卡逾期催收,到底哪个更严重?
账单日一到,手机里接连跳出几条还款提醒,信用卡、网贷平台轮番“轰炸”,心里一紧,手心冒汗?更让人焦虑的是,一旦逾期,催收电话接踵而至,短信轰炸、联系亲友、甚至威胁恐吓……这时候,很多人会问:网贷和信用卡逾期催收,到底哪个更严重?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问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法律、实操、社会影响三个维度,给你一个透亮的答案。
催收方式:谁更“狠”?
先说一个现实:信用卡逾期的催收,通常更“正规”;而网贷逾期的催收,往往更“激进”。
为什么?因为信用卡大多是银行发放的,银行受银保监会严格监管,催收行为必须遵守《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催收管理办法》等规定,虽然也会打电话、发短信,但严禁暴力催收、骚扰第三方、侮辱恐吓,一旦违规,银行会被重罚。
而网贷平台,尤其是部分非持牌或小型网贷机构,为了回款,往往把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公司良莠不齐,有些为了业绩,动辄打电话到你单位、爆通讯录、发“律师函”、甚至P图威胁,虽然不合法,但现实中屡见不鲜。
所以从“体验感”网贷逾期的催收,往往更让人崩溃。
法律后果:谁更“致命”?
很多人担心的是:会不会坐牢?会不会被起诉?
先划重点:无论是信用卡还是网贷,单纯的逾期不还,一般不会构成刑事犯罪。只有在“恶意透支”且数额较大、经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才可能涉嫌信用卡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的门槛其实不低,必须是“明知无力偿还还大量透支”+“逃避催收”+“数额5万元以上”,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而网贷逾期,基本不会涉及刑事问题,除非涉及骗贷或伪造资料。
但别高兴太早——民事责任,谁也逃不掉。
一旦被起诉,法院判决后你仍不履行,就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这时候,限制高消费、冻结账户、影响子女上学、甚至工作晋升都可能受影响。
从法律后果来看,两者最终的严重性其实差不多,关键看是否被起诉、是否进入执行程序。
征信影响:谁更“致命”?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信用卡才上征信,其实大错特错。
正规的网贷平台,比如借呗、京东金条、微粒贷、360借条等,都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一旦逾期,同样会在征信报告上留下“污点”,记录保留5年。
而信用卡逾期,更是征信“黑名单”的常客,连续逾期3次或累计6次,基本就告别房贷、车贷、甚至某些工作机会了。
在征信层面,两者几乎没有差别。都是“一朝逾期,五年难消”。
社会压力:谁更“难熬”?
这是很多人忽略但极其重要的一点——心理和社会压力。
信用卡逾期,银行催收相对克制,更多是提醒和协商,而部分网贷平台的催收,会精准打击你的社交圈:给父母打电话说“你儿子欠钱不还”,给同事发消息“他快被起诉了”……这种精神压迫,足以让人崩溃。
更可怕的是,有些催收会伪造“法院传票”“逮捕令”进行恐吓,虽然违法,但普通人很难分辨真假,心理防线很容易被击穿。
从社会压力角度看,网贷逾期的催收,往往更具破坏性。
建议参考:逾期了怎么办?
如果你已经逾期,别慌,也别躲。逃避只会让问题更严重。这里给你几条实用建议:
主动联系机构,说明情况:无论是银行还是网贷平台,都可以尝试协商延期、分期或减免部分利息,银行有“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5年),网贷也可以申请“展期”。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录音、截图、短信都要保存,一旦遭遇暴力催收,这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警惕“反催收”黑产:网上那些“教你停息挂账”“删除征信”的,大多是骗局,可能让你雪上加霜。
优先处理信用卡:因为信用卡涉及刑事风险的可能性更高,建议优先协商解决。
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如果催收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可以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或咨询专业律师。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 《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持卡人未按期还款的,发卡银行不得对无关第三人进行催收。
-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经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严禁使用恐吓、侮辱、骚扰等不当催收方式。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贷和信用卡逾期催收,哪个更严重?
答案是:没有绝对的“更严重”,但各有“致命点”。
- 信用卡逾期,法律风险略高,尤其是恶意透支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 网贷逾期,催收手段更野蛮,心理压力更大,社会影响更直接;
- 但两者都会影响征信、面临起诉、被列为失信人。
真正可怕的,不是催收本身,而是你选择沉默和逃避。面对债务,主动沟通、合理协商、依法维权,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逾期不可怕,失控才可怕。你欠的不是钱,是面对问题的勇气,而这份勇气,才是翻盘的第一步。
网贷和信用卡逾期催收,到底哪个更严重?,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