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被执行人什么意思?难道欠钱不还真的能赖一辈子?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新闻里看到过“老赖”这个词?或者某个人突然被限制高消费,连飞机高铁都坐不了?背后往往都和一个法律术语有关——失信被执行人,听起来挺专业,其实它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远,咱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聊一聊:失信被执行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会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失信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人”,注意关键词:“有履行能力”和“拒不履行”,不是说你暂时没钱、经济困难,而是法院已经判了你该还钱或该履行义务,你明明有钱、有资产,却故意转移、隐匿财产,或者干脆装穷、躲债,这种行为就会被法院认定为“失信”。
举个例子:小王借了朋友10万元,法院判决他还钱,结果小王名下有房有车,银行账户也有存款,但他就是不还,甚至把房子过户给亲戚,车子转到朋友名下,这种行为一旦被查实,法院就会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上黑名单”。
一旦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后果可不止是丢面子那么简单,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对其采取一系列联合惩戒措施,
- 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高铁一等座,不能住星级酒店,不能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 限制贷款、信用卡申请;
- 公开曝光:姓名、身份证号、执行案由等信息会被公布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全网可查;
- 影响子女政审:虽然不直接连坐,但子女报考军校、警校、公务员等岗位时,政审可能会受到影响;
- 甚至可能被拘留或判刑:如果情节严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要坐牢的。
失信被执行人不是简单的“欠债人”,而是“明知该还却故意不还”的违法者,法律之所以设立这个制度,就是为了维护司法权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让“老赖”无处遁形。
很多人误以为“没钱就不算失信”,这是个误区。关键在于“是否有履行能力”,如果你真的身无分文、靠低保生活,法院也会综合评估,不会轻易把你列入名单,但如果你一边开着豪车、朋友圈晒旅游,一边说自己“没钱还”,那不好意思,系统很快就会找上门。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债权人,发现对方有财产却拒不履行,一定要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请求将其纳入失信名单;
如果你是被执行人,哪怕暂时困难,也应主动联系法院说明情况,制定还款计划,避免被认定为“恶意逃避”。诚实守信,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并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信用惩戒。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
- 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
- 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等方式逃避执行;
-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
- 违反限制消费令;
- 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小编总结:
“失信被执行人”不是标签,而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一个人对法律和诚信的态度,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社会,一次失信,可能换来的是长期的寸步难行,法律从不鼓励“赖账”,但也从不惩罚“真困难”。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来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与担当。欠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信用,丢了底线。
失信被执行人什么意思?难道欠钱不还真的能赖一辈子?,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