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干股是什么意思?白拿股份真的靠谱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创业拉你“入伙”,说不用出钱,直接给你“干股”,以后公司赚了钱你也能分红?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但你有没有想过,“入干股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看似美好、实则暗藏玄机的“干股”问题。
“入干股”到底是什么?
“干股”这个词,听着像江湖黑话,其实它是一个通俗说法,法律上并没有“干股”这个正式定义,但它在实践中广泛存在。“入干股”就是指一个人在不实际出资的情况下,被公司或股东授予一定比例的股权,可以参与分红,甚至享有表决权。
你是个技术大牛,朋友开公司缺你这技术,就承诺给你10%的“干股”,你不用掏一分钱,公司盈利后你就能按比例分钱,这,就是典型的“入干股”。
但请注意,“干股”不是白给的,它往往附带条件,你必须长期在公司任职、完成某个项目、达到业绩目标,甚至要签竞业限制协议,一旦你中途走人或没达标,这“干股”可能就得吐出来。
“干股”合法吗?会不会有风险?
很多人一听“不花钱拿股份”,立马心动,但法律上,干股本身并不违法,关键看你怎么拿、怎么给、怎么约定。
常见的“干股”形式有几种:
- 赠与型干股:大股东白送你股份,签协议明确赠与条件和权利义务。
- 激励型干股:类似股权激励,常见于初创公司,用股份留住核心人才。
- 代持型干股:你的名字不在工商登记上,股份由别人代持,风险极高!
这里要特别提醒:如果干股只是口头承诺,没有书面协议,那基本等于“画饼充饥”,一旦公司赚钱了,人家翻脸不认账,你连告都没法告。
更坑的是,有些人拿到干股后,公司盈利分红,他真分到了钱,结果税务局找上门——这分红收入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你以为是白捡的钱,结果一半交了税,还可能被认定为“劳务报酬”或“工资薪金”,补税+滞纳金,哭都来不及。
干股≠股东,小心“名不副实”
很多人以为拿了干股就是公司股东,能参与决策、查账、投票,但现实是:干股持有者不一定具备完整的股东权利。
除非你的名字登记在公司章程、工商系统里,否则你很可能只是“分红受益人”,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这意味着:
- 你不能参与股东会投票
- 无法查阅公司财务账簿
- 公司转让、融资、清算时你没话语权
- 一旦大股东反悔,你可能连分红都拿不到
所以说,干股的核心不是“股”,而是“约定”,没有白纸黑字的协议,再美好的承诺都是空中楼阁。
怎么拿干股才安全?3点建议必看
如果你真遇到“入干股”的机会,别急着答应,先冷静下来,听我三条建议:
必须签书面协议
明确干股比例、获取条件、分红方式、退出机制、违约责任,最好由专业律师起草或审核。争取工商登记显名
能登记为正式股东最好,至少在协议中约定“具备股东权利”,避免被架空。提前规划税务问题
干股分红要交税,建议在协议中约定“税后分红”或由公司代扣代缴,避免事后纠纷。
参考建议:别被“干股”冲昏头脑
“入干股”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责任与风险的开始,你拿到的不只是分红权,更可能是长期绑定、业绩压力、甚至法律纠纷的开端。
建议:宁可少拿点现金工资,也不要轻易接受模糊不清的干股承诺,真有价值,就让它落在纸上、登在册上、写进合同里。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额、出资比例等事项,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干股若为赠与,需符合赠与合同要件)《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八)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干股分红属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率20%)
“入干股是什么意思”?说白了,不出钱,拿股份”,听起来很美,但水很深。
真正的干股,不是白给的,而是用能力、时间、忠诚换来的“有条件股权”,没有协议、没有登记、没有税务规划,再大的股份也可能是“纸面富贵”。
在商业世界里,所有免费的,往往最贵,想要安心拿干股,先找律师把关,把每一句话都落在合同里。
别让今天的“情分”,变成明天的“纠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