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干股是什么意思?白拿股份不用出钱,真有这种好事?
“我朋友开了家公司,给我入了干股,以后分红我直接拿钱!”?听到这话,你是不是心里一动:不用掏钱,也能当股东?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一下——“入干股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你没实际出资,但公司给了你一部分股份,让你成为名义上的股东,享受分红甚至决策权,听起来很美,对吧?但背后的风险和门道,可一点都不少。
什么是“入干股”?通俗讲就是“空手套白狼”的股权安排?
“入干股”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在《公司法》里找不到这个词,但它在商业实践中非常常见,通常指的是:某人未实际出资,却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获得了公司的股权或分红权。
- 创始人为了留住核心员工,承诺给10%的“干股”作为激励;
- 投资人看中某个技术大牛,主动给股份请他加入;
- 亲戚朋友帮忙拉资源,公司为表感谢,送点“干股”意思意思。
关键点来了:干股 ≠ 白拿钱。
很多人以为拿了干股就稳赚不赔,其实不然,干股往往附带条件,
- 必须在职满3年才能兑现;
- 分红要等公司盈利后才发放;
- 如果中途离职,股份自动收回;
- 甚至有些干股只是“分红权”,没有表决权,说白了就是“分钱的资格”,不是真正的股东。
干股合法吗?会不会踩法律红线?
很多人担心:“我没出钱就拿股份,是不是违法?”
只要操作合规,干股本身不违法,关键在于:有没有签协议?有没有履行程序?有没有如实申报?
举个例子:
张总开了一家科技公司,为了吸引李工加入,承诺给5%的干股,双方签了《股权激励协议》,约定李工服务满5年,股份逐步兑现,公司也做了工商变更或内部登记,这种情况下,干股是合法有效的。
但要是没签协议,口头说“给你点股份”,结果公司赚钱了却不认账,那你连证据都没有,打官司都难赢。
更严重的是,如果干股涉及利益输送、权钱交易,比如公职人员收受企业干股,那可就涉嫌受贿罪了。《刑法》里白纸黑字写着呢,别以为“没拿现金”就没事。
干股的三种常见形式,你知道吗?
纯分红型干股
只享受利润分配,不参与公司管理,也不承担亏损,适合激励员工或顾问。限制性股权
股份分期兑现,绑定服务年限或业绩目标,常见于创业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名义股东型干股
工商登记上有你名字,但实际出资人是别人,这种情况容易引发纠纷,必须签好代持协议。
重点提醒:无论哪种形式,一定要白纸黑字写清楚!
口头承诺在法律上基本等于“空气”,真出事了,法院只认合同和证据。
入干股前,这几点你必须搞清楚!
股份是真登记还是“画饼”?
是不是做了工商变更?有没有股东名册记录?没登记的干股,可能随时被收回。有没有附条件?
比如必须工作满3年、完成KPI、不泄露商业秘密等,没达到条件,股份可能作废。分红怎么算?什么时候分?
公司亏损要不要你担责?盈利了是按年分还是按项目分?这些都得写进协议。退出机制有没有?
离职、被开、公司被收购,你的股份怎么办?提前约定清楚,避免日后扯皮。
建议参考:如果你要“入干股”,请务必做到这三件事
✅第一,签书面协议
别怕麻烦,一定要签《干股授予协议》或《股权激励协议》,明确股份比例、权利义务、退出机制等。
✅第二,明确性质
到底是分红权、股权,还是期权?是代持还是显名股东?法律后果完全不同。
✅第三,咨询专业律师
尤其是涉及金额大、公司结构复杂的,别自己瞎琢磨,花几千块请个律师把关,可能帮你省下几百万的纠纷成本。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AI编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额、出资时间等事项,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收受请托人干股的,以受贿论处。”
“入干股是什么意思”?说白了,没出钱,但拿到了公司的一部分权益”,它可以是激励,也可以是陷阱。
关键不在于“干股”本身,而在于背后的协议是否清晰、程序是否合法、信任是否有保障。
别被“白拿股份”的美梦冲昏头脑,真正的聪明人,不会只听口头承诺,而是把每一分权益,都牢牢写进合同里。
在商业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有写清楚的保障。
下次有人跟你说“给你点干股”,别急着谢,先问一句:“协议什么时候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