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股?白拿股份不用出钱,真的靠谱吗?
“我给你点干股,以后公司赚钱了你就有分红!”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好像天上突然掉馅饼,不花一分钱就能当上“股东”,坐等分钱,但冷静一下——什么是干股?它真的像听起来那么美好吗?干股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背后又藏着哪些风险?咱们就来把“干股”这个看似神秘、实则复杂的概念,掰开揉碎,讲个明明白白。
干股到底是什么?别被名字“忽悠”了
“干股”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你在《公司法》里是找不到这三个字的,它更多是民间或企业内部的一种俗称,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股权安排:某人没有实际出资,却获得了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或分红权。
举个例子:
小王是技术大牛,老李想创业开公司,但缺技术,于是老李说:“小王,你别出钱,我给你10%的干股,以后公司赚了钱,你直接分红!”
这时候,小王拿到的这10%股份,就是所谓的“干股”。
但请注意:“没出钱”不等于“没代价”,小王虽然没掏现金,但他拿出了技术、时间、资源或管理能力,这些无形投入,才是他换取“干股”的真正对价。
干股有法律效力吗?关键看“怎么给”
很多人误以为“干股”就是白送的股份,其实不然。干股是否受法律保护,完全取决于它是否完成了合法的股权登记或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现实中,干股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显名干股:名字写进公司章程、工商登记,成为正式股东,这种情况下,你不仅是分红权人,还享有表决权、知情权等完整股东权利。
隐名干股:名字没登记,但通过协议约定你享有分红权,这种更常见,比如签个《股权激励协议》或《分红权协议》,约定你按比例分钱,但不参与决策。
虚拟干股:不涉及真实股权,只是公司承诺给你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本质上更像奖金或绩效。
重点来了:
- 如果只是口头说“给你干股”,没签协议也没登记,那在法律上几乎等于“空气承诺”,出了纠纷你很难维权。
- 如果签了书面协议,明确约定了股权比例、分红方式、退出机制、违约责任等,那这份“干股”就具备法律效力,受《民法典》和《公司法》保护。
干股的风险你真的了解吗?
别光看分红,干股背后的风险也得看清楚:
税务风险:哪怕你没出钱,只要拿到了分红,就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税务局可不管你是不是“干”的。
责任风险:如果是显名股东,即使你没出资,一旦公司对外欠债,债权人仍可能要求你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特别是认缴制下)。
控制权风险:老板今天给你干股,明天反悔怎么办?如果没有协议保障,你可能连分红都拿不到。
退出难:干股往往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公司不上市、不转让,你手里的“股份”可能一辈子都变不成现金。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务必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给干股”或“拿干股”的情况,记住以下几点:
✅一定要签书面协议:明确干股的性质(是股权还是分红权)、比例、分红条件、服务期限、退出机制、违约责任等。
✅尽量避免口头承诺:再熟的关系,也抵不过白纸黑字的法律效力。
✅考虑代持或股权激励架构:如果是核心员工或合伙人,建议通过“股权代持协议”或设立有限合伙企业进行持股,既灵活又合规。
✅咨询专业律师:每个公司情况不同,别照搬模板,一份量身定制的协议,能帮你规避90%以上的潜在风险。
相关法条参考(别忽视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 《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未缴纳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 《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些法条告诉我们:股权的核心是登记与出资,而协议是保障权益的基石。
“干股”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一份需要精心设计的权利安排,它可能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利器,也可能是埋下纠纷的隐患,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拿的是“真股权”还是“虚拟分红”?是否有法律文件保驾护航?是否了解背后的税务与责任?
没有白拿的股份,只有未被写进合同的承诺。
无论是老板给干股,还是员工拿干股,务必要做到“三有”:有协议、有登记、有规划。
别让一句“以后都是你的”变成一场空欢喜。
干股可以有,但必须“干得明白,股得踏实”。
什么是干股?白拿股份不用出钱,真的靠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