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股?白拿股份真的靠谱吗?
朋友创业拉你入伙,说不用你出钱,直接给你10%的股份,美其名曰“干股”,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不花一分钱,坐等分红,仿佛明天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可问题是——什么是干股?它真的像听起来那么美好吗?
咱们就来揭开“干股”这层神秘面纱,从法律角度、实操风险、权益保障等多个维度,给你讲个透。
干股,不是“白送”的那么简单
干股,不出资却持有公司股权”,也就是说,你没有实际出资,但公司登记或协议约定你拥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种安排常见于初创企业,用来激励核心员工、技术人才或重要资源方。
但请注意:干股≠法律意义上的完整股东。
为什么?因为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东权利的取得通常以出资为基础,而干股持有者往往没有完成工商登记,或者虽然登记了,但出资记录为零,这就埋下了隐患。
举个例子:
张三开发了一款APP,李四提供了关键算法,张三说:“兄弟,你不出钱,我给你15%干股。”两人口头约定,没签协议,也没做工商变更,一年后APP火了,估值上亿,李四来要分红,张三却说:“你又没出钱,哪来的股份?”这时候,李四能拿到钱吗?难!
干股的三种常见形式,你知道吗?
名义干股(分红权)
仅享有分红权,不参与决策,也不登记为股东,这种最常见,本质是“利润分享协议”,法律上不构成股权,更像是奖金或绩效激励。登记型干股(代持或赠与)
名字上了工商登记,但出资人为创始人,这种情况下,干股持有人理论上是股东,但一旦发生纠纷,容易被质疑“虚假出资”或“股权代持无效”。期权转化型干股
约定在满足一定条件(如工作满3年、达成业绩目标)后,无偿获得股份,这种方式更规范,也更容易被法律认可。
关键点来了:无论哪种形式,必须有书面协议!
没有协议,干股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口头承诺在法庭上基本等于零。
干股的风险,你真的扛得住吗?
分红拿不到
公司盈利但不分红,你干瞪眼,干股持有人通常没有表决权,无法通过股东会强制分红。公司亏损你也要背锅?
如果干股已登记为股东,且未实缴出资,根据《公司法》规定,你可能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白拿股份,结果倒贴钱,岂不冤?人走股留,说没就没
很多干股附带“服务期”条款,一旦离职,股份自动收回,如果你没看清楚协议,可能辛辛苦苦干三年,最后竹篮打水。
怎么拿干股才安全?律师建议来了!
如果你真拿到了干股,别急着庆祝,先做好这三件事:
必须签书面协议
明确干股性质(是分红权还是股权)、比例、获取条件、退出机制、违约责任等。建议由专业律师起草或审核。尽量避免直接登记为股东
若非必要,优先选择“分红权+期权”模式,避免承担出资责任和债务风险。要求公司做股权激励备案
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可通过有限合伙平台持股,既能享受收益,又能隔离风险。定期关注公司财务状况
干股的价值取决于公司盈利,别等公司倒闭了,才发现自己“持了个寂寞”。
相关法条参考(划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作价出资。未出资的股东,不得享有完全股东权利。《公司法》第三十四条
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全体股东约定不按出资比例分配的除外。这意味着,干股分红必须有书面约定才有效。《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干股若视为股权赠与,需完成登记才生效。《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九民纪要)第71条
对于股权代持、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等情形,法院将根据真实意思表示认定法律关系。口头干股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干股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是你实现财富跃迁的跳板,也可能是让你背负风险的陷阱。
核心在于:有没有协议?有没有登记?有没有退出机制?
别被“免费股份”冲昏头脑,真正的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既懂感情,更懂规则的人。
没有白拿的股权,只有写进合同的权利。
下次有人跟你说“给你干股”,先别笑,先问一句:“协议准备好了吗?”
—— 一个懂法也懂你心的法律观察者
什么是干股?白拿股份真的靠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