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股是什么意思?白拿股份不花钱,真的靠谱吗?
“我给你点干股,以后公司赚了钱你就有分红!”听着是不是特别诱人?不掏一分钱,就能当上“股东”,坐等分钱,可问题是,干股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不是真的像听起来那么美好?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听起来香、吃起来未必甜的“干股”到底是个啥。
先说结论:干股不是法律术语,而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没有实际出资却享有股权或分红权的安排,说白了,白送你一部分股份”,但这个“送”字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干股 ≠ 真实股权,它更像一种“利益分配协议”
很多人一听“股份”,立马联想到股东身份、投票权、查账权,甚至参与公司决策,但现实中,大多数所谓的“干股”并不具备完整的股东权利,它更像是一种“分红权”的承诺,公司老板说:“你干得好,以后利润我分你10%。”但你不一定能查账,也不一定能在股东会上说话。
举个例子:张三是个技术大牛,李四开公司想拉他入伙,但拿不出高工资,于是李四说:“兄弟,我不给你钱,但我给你10%的干股,公司赚钱了你就有分红。”张三一听,感觉像是天上掉馅饼,可问题是,这份“干股”有没有写进公司章程?有没有在工商登记?如果没登记,那从法律角度看,张三可能连“股东”都算不上。
干股的三种常见形式,你知道吗?
名义干股:名字写进了股东名册,甚至做了工商变更,但实际没出资,这种情况,法律上你就是股东,享有完整权利,但也可能要承担出资责任(比如公司债务)。
分红型干股:只分钱,不分权,你拿分红,但不参与决策,也不登记为股东,这种本质上是一种“利润分享协议”,风险小,但保障也弱。
期权式干股:现在不给你股份,但约定未来满足条件(比如干满三年、业绩达标),就可以低价或免费获得股权,这种在初创公司很常见,属于“画饼+激励”结合。
关键点来了:有没有签书面协议,决定了你能不能真正拿到钱,口头承诺?别信!法院判案只看证据。
干股有风险,拿之前一定要问清这三件事
这份干股到底登记没有?没登记,你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分红全靠老板“良心”。
分红怎么算?有没有明确比例和时间?是按净利润?还是营业收入?是每年分一次还是三年一结?这些不写清楚,后期扯皮是必然。
退出机制有没有?万一你不想干了,股份怎么处理?能转让吗?公司要不要回购?价格怎么定?
干股不是白捡的便宜,而是一份需要精心设计的利益安排,设计得好,皆大欢喜;设计不好,朋友变仇人。
✅ 建议参考:拿干股前,务必做到这几点
- 一定要签书面协议,明确干股性质、比例、分红方式、退出机制。
- 如果涉及工商登记,必须办理股权变更手续,否则“股东”身份不被法律认可。
- 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根据公司类型和合作模式,定制化设计干股方案。
- 别被“股份”两个字冲昏头脑,先看能分多少钱,再看有没有话语权。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 第二十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时间等内容。未登记的股权,不得对抗第三人。
- 第三十二条: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 第七十一条: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简单说:没登记,就不是法律认可的股东;没协议,分红就靠“情分”。
干股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一份需要谨慎对待的“利益契约”,它可以是激励人才的利器,也可能是埋下纠纷的炸弹,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律保障、有没有书面约定、有没有实际登记。
别被“股东”两个字迷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名字好不好听,而在于权利能不能兑现,拿干股可以,但一定要“白纸黑字”,最好有律师把关,毕竟,感情经不起利益考验,但合同可以。
好协议,才是干股的“保险丝”。
干股是什么意思?白拿股份不花钱,真的靠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