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1天就爆通讯录?这操作到底合不合法?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就因为网贷还款晚了1天,手机突然炸了——不是银行催收,而是各种陌生电话、短信轮番轰炸,甚至亲朋好友都收到了“你欠钱不还”的暗示或明示,更离谱的是,对方连你通讯录里的表哥、闺蜜、前同事都联系上了,搞得你社死当场,你心里一万个问号:我只是逾期1天啊,怎么就到了“爆通讯录”的地步?这合理吗?合法吗?
别急,作为从业多年的法律人,我今天就来给你扒一扒这个让无数人崩溃的“网贷逾期1天爆通讯录”背后的真相。
咱们得搞清楚一件事:“爆通讯录”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就是某些网贷平台或催收公司,在你逾期后,未经你同意,擅自读取你手机里的通讯录信息,然后挨个打电话、发短信给你的联系人,内容通常是“某某某欠钱不还,请督促他还款”之类,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为了催收,实则带有极强的羞辱性和骚扰性。
那么问题来了:逾期1天就这么干,是不是太过分了?
答案是:不仅过分,而且很可能违法。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而你的通讯录信息,尤其是联系人姓名、电话、与你的关系等,属于典型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范畴,平台或催收方在未取得你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获取并传播这些信息,已经构成了对隐私权的侵犯。
更进一步,如果你在借款时根本没有签署同意授权通讯录被调用的条款,或者条款写得模模糊糊、藏在一堆格式合同里,那这种“爆通讯录”行为更是站不住脚,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比如取得个人同意,或者为履行合同所必需,而催收显然不属于“必需”范畴,更不能以“逾期1天”为由就启动这种“社死级”操作。
还有一个关键点:逾期1天,并不等于“恶意拖欠”。
很多人因为工资延迟、忘记还款日、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短时间逾期,这种情况在法律上通常不构成严重违约,银保监会也曾多次强调,金融机构应合理设置宽限期,避免“一刀切”式催收,可现实中,不少网贷平台为了追求催收效率,把“逾期即违约”当成尚方宝剑,动不动就上手段,甚至雇佣第三方暴力催收团队,这就完全背离了合法合规的底线。
更令人气愤的是,有些平台在你借款时就偷偷获取了通讯录权限,用户根本不知情,这种“默认勾选”“后台静默读取”的做法,严重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和《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的相关规定,你不是自愿给的,他们也没资格拿!
建议参考:
如果你已经遭遇了“逾期1天就被爆通讯录”的情况,别慌,记住以下几点:
- 保留证据:保存所有催收电话录音、短信截图、骚扰你亲友的记录,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 明确拒绝:直接告知催收方,你不同意其联系你的通讯录联系人,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 投诉举报:可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工信部、网信办等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可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 检查授权:回顾借款时的协议,看是否真的授权了通讯录调用,如果没有,平台行为属于越权。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处理个人信息:(一)取得个人同意;(二)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
-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第三条: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应用程序对外共享、转让个人信息,可被认定为“违法违规”。
小编总结:
逾期1天≠人设崩塌,更不等于可以被“社会性处决”。
在这个信用时代,按时还款固然重要,但平台也不能借机滥用权力,把催收变成“人肉搜索”和“情感绑架”。尊重隐私,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合法催收,才是金融应有的温度。
如果你正被“爆通讯录”困扰,请勇敢站出来维权,你的沉默,只会纵容更多不法行为。法律站在你这边,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