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真的只是干一样的活就该拿一样的钱吗?
和同事做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工作,加班时间差不多,绩效也不差,可到手的工资却总是差那么一截?更离谱的是,有时候连社保、奖金、晋升机会都“隐形”地不平等,这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疑问:这难道不算“同工不同酬”吗?我们不是早就该实现同工同酬了吗?
“同工同酬”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藏着的法律意义和社会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
什么叫同工同酬?
“同工同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基本的劳动权利,就是指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内容、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取得相同的工作业绩的前提下,劳动者应当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不论性别、年龄、户籍、用工形式(如正式工与劳务派遣)、民族、宗教信仰等差异。
注意,这里的“同工”不是“类似的工作”,而是实质上的工作内容、劳动强度、技术要求、责任大小高度一致,两个行政专员,一个负责文件归档和会议安排,另一个还承担领导行程管理、对外联络等额外职责,那就不算“同工”,自然也不能强行要求“同酬”。
但现实中,真正的“同工”却被“不同酬”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劳务派遣人员与正式员工的待遇差距,他们可能在同一间办公室、用同一台电脑、完成同一个项目,却因为“身份不同”,工资少一截、年终奖少一半,甚至连节日福利都拿不到,这种情况,就明显违背了“同工同酬”的原则。
为什么同工同酬这么难实现?
很多人以为,只要法律写了,企业就必须执行,但现实是,法律的落地需要监督、需要维权意识,更需要制度的配套支持。
一些企业利用“岗位名称不同”“合同形式不同”“绩效考核标准模糊”等手段,巧妙规避“同工”的认定,把同一个岗位拆成“高级助理”和“普通助理”,实质工作内容一样,但薪资层级不同,看起来“合法合规”,实则钻了空子。
还有些企业打着“市场调节”“灵活用工”的旗号,压低派遣工、临时工、外包人员的待遇。但再灵活的用工,也不能突破“公平”这条底线,同工不同酬,不仅伤害员工的积极性,更损害企业的长期声誉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不执行同工同酬,违法吗?
当然违法!而且这不是道德问题,是明确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如果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这意味着,哪怕你是劳务派遣员工,只要干的是和正式工一样的活,你就有权要求获得同等的工资、奖金、补贴、社保缴纳基数,甚至培训和晋升机会。
遇到同工不同酬,该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处于“干得多、拿得少”的境地,别忍气吞声,可以按以下步骤理性维权:
- 收集证据:保留工作内容记录、考勤、绩效考核表、工资条、同事工资信息(如能合法获取)等。
- 内部沟通:先尝试与HR或直属领导沟通,明确提出你的疑问和诉求。
- 申请调解:可向单位工会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 劳动仲裁:若协商无果,及时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是维权的法定前置程序。
- 法院起诉: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沉默只会让不公延续,而每一次依法维权,都是在为整个职场的公平环境添砖加瓦。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劳动者,建议在入职时就关注薪酬结构是否透明,合同中是否明确岗位职责与薪酬标准,对于劳务派遣人员,更要主动了解自己是否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一旦发现明显不公,不要怕“惹事”,法律站在你这边。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真正的管理智慧不是靠压低人力成本来盈利,而是通过公平、透明的薪酬体系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力,落实同工同酬,不仅是守法,更是打造可持续企业文化的基石。
相关法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九条:
“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什么叫同工同酬”?它不只是工资数字的对等,更是劳动者尊严的体现,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换取应得的回报,不该因为身份、合同形式或性别而被打折,法律早已给出答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知晓、敢于主张、敢于维护。
真正的职场文明,不在于加班多久,而在于是否公平对待每一个付出的人,从今天起,多问一句:“我和他干一样的活,为什么拿得不一样?”——也许,改变就从这一问开始。
同工同酬,真的只是干一样的活就该拿一样的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