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外包到底是什么?一文讲清你可能一直搞混的概念!
公司说“我们是劳务外包”,但你却搞不清这和劳务派遣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HR自己都说不明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职场中高频出现却常被误解的词——什么是劳务外包。
先打个比方:假设你是一家奶茶店的老板,最近生意火爆,但店里人手不够,你是选择直接招几个兼职员工,还是找一家专门做餐饮服务的人力公司,让他们派一批人来干活?
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就是典型的劳务外包。
劳务外包,就是企业把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整体“包”给另一家公司去完成。比如保洁、安保、IT运维、客服支持、生产线外包等等,外包公司负责招人、管理、发工资、缴社保,而你只需要验收“结果”——活干得怎么样。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发包方(你)和外包员工之间,没有劳动关系。员工是外包公司的员工,不是你的,你付钱给外包公司,而不是直接给员工,这和“劳务派遣”完全不同——劳务派遣是“人”被派过来,你指挥他干活;而劳务外包是“事”被包出去,怎么干、谁来干,由外包公司说了算。
为什么企业越来越喜欢用劳务外包?
- 降低用工风险,员工出了工伤、劳动纠纷,责任在外包公司,不是你。
- 节省管理成本,不用自己招人、培训、发工资、处理社保公积金,省心省力。
- 灵活应对业务波动,旺季多外包,淡季少外包,人力调配更自由。
- 专注核心业务,把非核心的事务交给专业公司做,自己专心搞研发、拓市场。
但注意!劳务外包不是“避坑神器”,如果你名义上说是外包,实际上却对外包员工进行直接管理、考勤、绩效考核,甚至让他们穿你公司的工服、用你公司的系统——那劳动仲裁机构很可能认定:你们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外包就变成了“假外包、真用工”,企业照样要担责!
真正的劳务外包必须做到“三不”:不指挥、不管理、不干预,你只对工作成果提要求,至于过程怎么安排,那是外包公司的事。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企业主,想用劳务外包降本增效,一定要签好外包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交付标准、人员管理责任归属。避免出现“派驻”“听从指挥”这类字眼,防止被认定为劳务派遣或事实用工,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外包公司,定期评估服务质量。
如果你是劳动者,发现自己被“外包”了,别慌。先看劳动合同是跟谁签的,如果是外包公司,那你就是他们的员工,权益由他们保障,如果发现外包公司不缴社保、拖欠工资,可以投诉到劳动监察部门,必要时申请劳动仲裁。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七条: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相应资质。
(注:劳务外包不适用劳务派遣规定,但若被认定为“假外包”,则可能适用)《民法典》第七百七十条:
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劳务外包在法律性质上更接近承揽合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
明确: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这条是判断“假外包”的重要依据)
小编总结:
劳务外包,不是换个名字的用工套路,而是一种基于“事”而非“人”的合作模式。它的本质是“业务外包”,不是“人员外包”,企业要用好它,必须守住边界,尊重合同关系,避免越界管理,劳动者也要擦亮眼睛,搞清自己到底是谁的员工,权益才不会“被外包”出去。
搞懂“什么是劳务外包”,不仅是法律常识,更是职场生存的必备技能。别再把它和劳务派遣混为一谈了,分清了,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