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但不限于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竟然一直用错了!
你有没有在合同、协议,甚至政府文件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包括但不限于……”?
听起来挺正式,挺专业,但你真的搞懂它的意思了吗?它到底是在“包罗万象”,还是在“埋下陷阱”?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法律圈里高频出现的“行话”——“包括但不限于”究竟是什么鬼。
“包括但不限于”是啥?别被字面骗了!
先来拆解这句话:
“包括”——说明后面列举的内容属于前面说的范畴;
“但不限于”——划重点!意思是:我说的这些只是例子,不代表只有这些!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你朋友说:“我爱吃水果,包括但不限于苹果、香蕉。”
你以为他只吃这两种?错!他可能还爱吃榴莲、火龙果、车厘子……只是懒得一一列出来。
在法律语境中,这个表达的核心目的就是:既给出典型例子,又保留扩展空间。
它像一把“法律放大镜”,让条款的覆盖面更广,避免因为列举不全而被钻空子。
为什么律师总爱用这六个字?
你可能觉得,直接写“包括苹果、香蕉”不就完了?干嘛非得加个“但不限于”?
答案很简单:为了防止“文字游戏”和“钻法律漏洞”。
来看一个真实场景:
某公司和供应商签合同,约定:“服务范围包括网站设计、页面优化。”
结果供应商做完网站,拒绝做移动端适配,理由是:“合同没写移动端啊!”
但如果当初写的是:“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网站设计、页面优化。”
那公司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移动端也是页面优化的一部分,你不能推脱!”
“包括但不限于”本质上是一种“防甩锅”机制,它让合同更有弹性,也更公平。
用错“包括但不限于”?小心吃大亏!
别以为这个词随便用用没关系,用错了,可能适得其反。
有人在协议里写:“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罚款、赔偿、开除。”
问题来了:“开除”适用于劳动合同,但如果是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谁“开除”谁?
这种不恰当的举例,反而会让条款显得不专业,甚至被对方质疑整个合同的严谨性。
再比如,有人写:“本协议适用于全国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北京、上海、广州。”
听着没问题?其实多此一举,既然说了“全国范围”,后面的城市举例就显得累赘,还可能被误解为“只限这几个城市”。
“包括但不限于”不是万能模板,必须用在“列举具体例子但不想限定范围”的场景里。
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情况下该删?
✅该用的情况:
- 合同中列举服务内容、责任范围、权利义务时,想举例又不想穷尽;
- 法律文件需要保持开放性,避免未来出现新情况被排除在外;
- 想强调“这只是部分,不代表全部”。
❌不该用的情况:已经穷尽,本活动仅限A、B、C三类人群”;
- 举例与主体范围不符,比如在民事合同里写“包括但不限于死刑”(离谱!);
- 为了显得“专业”而强行堆砌,反而画蛇添足。
建议参考:怎么正确使用“包括但不限于”?
先明确大范围,再举例
“乙方提供的技术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维护、数据备份、故障排查。”
这样逻辑清晰,边界明确。举例要典型、相关、合理
别拿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充数,否则显得不专业。避免滥用
不是每个“包括”后面都要加“但不限于”,该严谨时就得写全,该开放时再留口子。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需要
如果上下文已经表明是“非穷尽列举”,可以不用;如果怕被误解,加上更稳妥。
相关法条参考(别跳过,很重要!)
虽然“包括但不限于”本身不是法律术语,但它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尤其体现在合同解释原则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这意味着:如果合同用了“包括但不限于”,法院通常会认为这是“非穷尽列举”,后续出现类似情形也可纳入条款适用范围。
“包括但不限于”不是装专业的“法律口红”,而是有实际功能的“法律工具”。
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在明确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既给出指引,又不留漏洞。
下次你再看到这个词,别再一扫而过。
停下来想想:它列举的例子是否合理?范围是否清晰?有没有被滥用?
懂它,才能用好它;用好它,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法律不是文字游戏,而是风险防控的智慧。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但不限于”,可能就是你未来维权的关键伏笔。
别小看这六个字——它,包括但不限于,很重要。
包括但不限于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竟然一直用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