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班,五险到底要交多少钱?
你是不是也经常在发工资那天,看着工资条上那一串“社保扣款”数字,心里直打鼓:“北京市五险交多少?我到底交了什么?公司又出了多少?”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把这事儿讲清楚,作为一名干了十几年劳动法的律师,我每天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刚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对五险一知半解,总觉得“交了也看不见,钱还少了”,其实啊,这五险可是你未来生活的大靠山。
什么是“五险”?它都包括啥?
先来扫盲:五险,全称是“五项社会保险”,包括:
- 养老保险——退休后领养老金的基础;
- 医疗保险——看病报销、门诊住院都靠它;
- 失业保险——非自愿失业时能领点生活费;
- 工伤保险——工作期间受伤或职业病有保障;
- 生育保险——生娃、产检、陪产假都能报销。
这五项,国家强制用人单位和员工共同缴纳(工伤和生育由单位全出),是法律赋予每一位劳动者的“隐形福利”。
北京市五险到底交多少?关键看“缴费基数”
很多人以为五险是固定金额,其实不是。缴费金额 = 缴费基数 × 缴费比例。
而这个“缴费基数”,才是决定你每月交多少钱的核心!
在北京,社保缴费基数每年7月调整一次,依据的是上一年度北京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2024年(执行周期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的缴费基数上下限如下:
- 上限:35,283元/月(按社平工资300%核定)
- 下限:7,057元/月(按社平工资60%核定)
也就是说,你的工资如果超过35,283元,按35,283元封顶计算;低于7,057元,则按7,057元保底,工资在中间的,就按实际工资申报。
个人和单位分别交多少?一表看懂
险种 | 个人缴费比例 | 单位缴费比例 | 举例(月薪15,000元) |
---|---|---|---|
养老保险 | 8% | 16% | 个人:1,200元;单位:2,400元 |
医疗保险 | 2% + 3元(大病) | 9% | 个人:303元;单位:1,350元 |
失业保险 | 2% | 5% | 个人:30元;单位:75元 |
工伤保险 | 0% | 2%-1.9%(行业浮动) | 个人:0元;单位:约30-285元 |
生育保险 | 0% | 8% | 个人:0元;单位:120元 |
以月薪15,000元为例,个人每月需缴纳:
- 养老:1,200元
- 医疗:300元(2%)+ 3元(大病)
- 失业:30元
👉合计:1,533元
单位则要为你缴纳近4,000元!这还没算住房公积金。
看到没?你每月“看不见”的社保,其实单位花的钱远比你多,这哪是“扣工资”,分明是公司给你发的隐形薪酬!
不同工资水平,交多少?举个例子
- 月薪8,000元:按实际工资算,个人每月交约1,283元
- 月薪30,000元:按基数上限35,283元计算,个人每月交约5,658元
- 月薪6,000元:低于下限,按7,057元算,个人交约1,132元
特别提醒:有些公司为了省钱,按最低基数甚至更低标准给你交社保,这是违法的!你的养老金、医保报销额度、未来买房买车资格都会受影响。
为什么有人“感觉社保没用”?误解在这里
很多人觉得“交了也用不上”,其实是因为不了解:
- 医保账户里的钱可以直接刷卡买药、门诊支付;
- 养老保险交满15年,退休后就能领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 失业金现在也能线上申领,符合条件就能拿;
- 生育津贴按单位平均工资发放,休产假也能拿大几千甚至上万。
别小看每月那几千块的社保,它是在为你未来的医疗、养老、生育兜底。
✅ 建议参考:你该怎么做?
- 查清楚自己的缴费基数:登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或“京通”小程序,查看社保缴纳明细;
- 发现公司少缴、漏缴?立刻维权:可向社保稽核部门投诉,要求补缴,补缴后还能追讨滞纳金;
- 换工作别断缴:尤其是医保,断缴3个月可能清零报销额度;
- 自由职业者也能自己交:通过灵活就业身份缴纳养老和医疗,同样享受待遇。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四条:
“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北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若干规定》第八条: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应为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
“北京市五险交多少”不是一个固定数字,而是因人而异、因薪而定,但核心原则不变:依法足额缴纳,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你未来生活的安全网。
别再觉得社保是“被扣钱”,它其实是你工资的一部分,是你对抗疾病、失业、养老风险的最强保障。每月多交几百块,换来的是几十年的安心。
你交的不是钱,是未来的底气。
如果你发现公司没按规定交,别忍,该维权就维权,法律永远站在你这边。
—— 一名懂法也懂你焦虑的律师朋友
在北京上班,五险到底要交多少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