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予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文讲清楚送出去的法律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赠予”这个词,比如父母把房子送给子女、朋友之间赠送贵重物品等等,但你真的了解“赠予是什么意思”吗?赠予不仅仅是“送出去”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着明确的法律关系和责任义务。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什么是赠予,它的法律效力是什么,以及一旦送出还能不能反悔?
赠予到底是什么意思?
赠予是指一方(赠与人)自愿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另一方(受赠人),而对方表示接受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但为了保障双方权益,尤其是涉及房产、大额资产时,最好以书面合同形式确定。
举个例子:
小王想把自己名下的一套公寓送给弟弟,于是他起草了一份《赠与协议》,写明了房产信息、赠与意愿,并由弟弟签字确认,这个过程就属于典型的“赠予”。
需要注意的是,赠予必须是完全自愿且不附加对价的,否则可能构成买卖或交换,而非纯粹的赠予。
赠予的法律效力有多强?
一旦赠予完成,尤其是在完成相关过户手续后,财产的所有权就会从赠与人转移到受赠人身上,也就是说,东西不再属于你了,你想反悔也得看法律是否允许。
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赠与人是可以撤销赠予的,
- 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 受赠人未履行赠与合同中约定的义务
- 赠与人经济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生活
但这些情况都需要有充分证据支持,不是说一句“我后悔了”就能拿回来。
赠予和继承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混淆赠予和继承,其实它们完全不同:
项目 | 赠予 | 继承 |
---|---|---|
发生时间 | 生前发生 | 被继承人死亡后发生 |
是否需要同意 | 需要受赠人接受 | 法定继承自动发生,除非放弃 |
可否撤销 | 特定情况下可撤销 | 通常不可撤销,除非遗嘱无效 |
赠予是一种主动、提前的财产处分方式,而继承则是被动发生的权利转移。
赠予有哪些风险?
虽然赠予听起来很温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潜在风险:
- 感情变化导致纠纷:如情侣分手后要求返还赠与财物;
- 家庭内部矛盾激化:例如父母将房产只赠给一个子女,引发其他子女不满;
- 税务问题被忽视:部分赠予行为需缴纳契税、个人所得税等;
- 执行难度大:若未完成公证或过户,容易产生争议。
在进行重大财产赠予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律师,签订正式赠与合同,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实用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是否要进行赠予行为,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 明确目的:是为了表达心意,还是为了财产规划?
- 选择合适方式:是直接赠予,还是通过遗嘱、信托等方式安排更稳妥?
- 签署书面协议:即使是亲人之间的赠予,也应保留书面记录;
- 办理法定手续:如不动产赠予,一定要完成产权变更登记;
- 考虑税费成本:提前了解赠予可能产生的税务负担,避免事后被动。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以下是关于赠予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三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六百六十四条
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予是什么意思?表面上是一次“无偿给予”,实质上却是一个法律行为,牵涉财产权益、亲情伦理甚至税务筹划等多个层面,它既可能是善意的表达,也可能成为未来纠纷的导火索。
我们在做出赠予决定之前,务必做到三点:知情、合法、留痕,才能让“送出去”的情意不被辜负,也让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
关键词提示:本文围绕“赠予是什么意思”展开详细解读,适合想要了解赠与法律定义、流程及风险的人群阅读,内容原创,欢迎收藏转发。
赠予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文讲清楚送出去的法律含义!,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