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予到底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行为,你真的了解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我把这套房子赠予你了”、“这辆车是我父母赠予我的”这样的话,那么问题来了——赠予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不是等同于送人?有没有法律效力?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既常见又容易被误解的法律概念。
什么是赠予?
从字面理解,“赠”是赠送,“予”是给予,合起来就是一方将财产无偿给予另一方的行为,但在法律上,赠予是一个具有明确法律含义的行为,指的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动产或不动产)无偿地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张三有一辆汽车,他决定把车送给李四,李四也同意接受,这时候,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赠予关系,但如果只是口头说说,并没有实际交付或者登记过户,那这个赠予可能就不具备完整的法律效力。
赠予≠送礼,法律上有讲究
很多人以为赠予就是“送”,但实际上,在法律层面,赠予是有特定条件和程序要求的,尤其涉及房产、车辆等重大资产时,必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可能引发纠纷。
- 赠予房产,需要签订书面赠予合同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
- 赠予金额较大,还可能涉及税务问题(如个人所得税、契税等);
- 如果赠予附有条件(你照顾我到老我才送你房子”),那就属于附义务赠予,双方都需履行相应责任。
赠予一旦完成,原则上不可撤销,除非出现法定情形,例如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权益,或未履行附加义务等。
赠予的形式有哪些?
根据是否需要书面形式,赠予可分为:
- 口头赠予:适用于价值较小的动产,比如衣服、小家电等;
- 书面赠予:涉及房产、车辆、大额资金等重要财产时,建议采用书面协议;
- 公证赠予:为了增强法律效力,很多赠予行为都会选择公证;
- 附条件/附义务赠予:如前文所说,这类赠予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赠予与继承的区别你知道吗?
这是很多人都混淆的问题,赠予和继承虽然都可能导致财产转移,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 时间不同:赠予发生在生前;继承发生在死亡之后。
- 方式不同:赠予是主动给予;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或遗嘱取得遗产。
- 法律后果不同:赠予完成后财产归属清晰;继承则可能引发多个继承人之间的争议。
实用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打算进行赠予行为,无论是送房、送车还是送钱,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签署正式赠予协议,明确财产内容、权利义务、是否附条件等;
✅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特别是房产、车辆等不动产或特殊动产;
✅考虑是否公证,以增强法律效力,避免将来发生争议;
✅咨询专业律师或税务顾问,了解是否有税费负担或其他风险;
✅保留好所有相关证据材料,如转账记录、交接清单、沟通记录等。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赠予的主要规定如下:
- 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 第六百六十条: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 第六百六十三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予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不仅关乎情感表达,更牵涉财产安全与法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因赠予不当而引发的家庭纠纷、经济纠纷屡见不鲜,我们在处理赠予事务时,务必理性对待,依法行事,必要时请专业人士介入,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一句话总结:赠予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要讲规矩、讲法律、讲责任。
赠予到底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行为,你真的了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