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上海信用卡逾期新规出台,持卡人如何避免法律风险?
疫情冲击下的信用卡逾期新规:上海如何"破局"?
受疫情影响,上海部分持卡人因收入减少面临信用卡逾期问题,针对这一现实困境,上海银保监局联合多家银行于2023年推出《关于疫情期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项核心调整:
- 最长可申请6个月延期还款,期间不视为违约;
- 逾期利息及违约金可协商减免,需提供疫情相关证明(如隔离通知、失业证明);
- 征信记录特殊标注,不影响后续贷款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仅针对2023年1月1日后产生的逾期记录,且需持卡人主动申请,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负责人透露:"已有超2.3万人通过线上渠道提交材料,审核通过率达81%。"
律师建议:三步应对逾期风险
- 及时沟通银行:逾期30天内提交《延期还款申请书》及相关证明,避免被动催收;
- 留存关键证据:包括街道隔离证明、企业停工通知、医疗诊断书等;
- 警惕"反催收"陷阱:部分中介声称"包办停息挂账",实为诈骗。
案例警示:徐汇区法院近期判决的一起案件中,持卡人王某轻信"代协商"服务,不仅被骗取1.2万元服务费,还因未及时与银行沟通导致征信受损。
法律依据:这些条款要牢记
- 《民法典》第533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特殊情况下征信机构应作客观备注;
- 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通知》(银发〔2022〕74号)。
核心提醒: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新规本质是"缓冲"而非"豁免",浦东新区金融法庭法官特别强调:"延期期间利息仍按合同约定计算,只是暂不收取违约金,持卡人需在延期结束后3个月内补交欠款,否则将恢复常规处理流程。"
小编总结
上海此次信用卡政策调整,既体现了"金融为民"的监管温度,也设置了严谨的执行边界,持卡人需注意:主动申请是前提,证据完整是关键,量力偿还是根本,建议通过银行官网、12378热线等正规渠道咨询,切勿因焦虑而采取非理性应对措施。
(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8月,具体政策以官方最新文件为准)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上海地区最新政策文件及司法实践独立撰写,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个案情况请咨询专业律师。
疫情下上海信用卡逾期新规出台,持卡人如何避免法律风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