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13条究竟说了什么?律师带你划重点!
互联网催收乱象频发,13条公约如何"止血"?
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引发的暴力催收、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针对这一痛点,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13条(以下简称《公约》),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行为红线。作为规范催收行为的首部行业自律文件,这13条既是行业整改的"紧箍咒",更是债务人权益的"保护伞"。
13条核心内容逐条拆解
"合法合规催收"原则(第1-3条)
明确要求催收机构必须持证经营,不得外包给无资质第三方。重点强调催收行为不得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堵住"地下催收"漏洞。"文明催收"行为规范(第4-7条)
严格限制催收时间(早8点至晚8点)、频次(单日不超过5次),禁止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不得冒充公检法人员,特别规定不得向无关第三人泄露债务信息,直击"爆通讯录"等行业顽疾。"证据链管理"要求(第8-10条)
创新性提出全程录音录像、电子数据存证等要求,既约束催收方行为,也为争议解决提供证据支持,同时明确债务人对不当催收有申诉权利。"联合惩戒"机制(第11-13条)
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违规机构将被暂停会员资格并公示,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通过行业自治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律师特别提醒:这4类行为已明确违法!
- 凌晨电话轰炸(违反时间限制)
- 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涉嫌伪造公文罪)
- 公开张贴欠款信息(侵害名誉权)
- 威胁家人/同事(违反《反家庭暴力法》)
若遭遇上述情况,可立即向地方金融监管局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并保留录音、截图等证据。
相关法律法规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隐私权保护)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信息)
- 《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催收规范)
自律公约背后的深意
《公约》的出台标志着互联网催收进入"强监管时代"。其核心价值在于平衡债权实现与人格权保护,通过设定可量化的行为标准(如催收时间、频次),将原本模糊的"文明催收"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规范,对于债务人而言,这既是约束自身诚信履约的警示,更是对抗非法催收的法律武器;对于行业来说,则是走向规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特别提示仅作普法参考,具体个案需结合实际情况咨询专业律师,遇到暴力催收时,请牢记"留证据、走程序、依法维权"九字方针。
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13条究竟说了什么?律师带你划重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