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法务咨询背后藏着多少套路?债务逾期人群为何频频踩坑?
凌晨三点,老李盯着手机上"债务重组成功案例"的弹窗广告,手指悬在"立即咨询"按钮上犹豫不决,这个场景正发生在全国数百万债务逾期人群身上,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某些所谓"法务咨询机构"早已架好捕兽夹。
2023年银保监会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某机构以"债务优化"为名收取28万服务费,实际仅寄出三封格式催告函。 这类骗局往往披着专业外衣:伪造律师执业证书、PS法院调解书、虚构"银监会上级渠道",甚至能精准报出欠款人的债务明细——实则是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的公民信息。
笔者经办的真实案件更触目惊心:杭州某公司通过"话术剧本"培训业务员,将简单的《民法典》第675条债务展期条款包装成"特殊协商通道",收取欠款金额15%作为服务费,当受骗者发现所谓"停息挂账"根本未落实时,公司早已注销跑路。
更隐蔽的是"二次收割"陷阱,广东张女士在支付6800元咨询费后,被诱导签署"风险代理协议",约定若协商减免超过5万元,需额外支付减免金额的30%,结果所谓法务人员直接失联,而这份协议竟暗藏"服务费不退"条款。
【建议参考】
- 核实机构资质:登录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查验律师身份
- 警惕低价陷阱:正规律所不会承诺"不成功不收费",更不会收取"担保金"
- 留存沟通证据:要求出具书面服务协议,拒接私人微信转账
- 善用官方渠道:各银行设有免费协商专线,法院提供法律援助窗口
【相关法条】
1.《刑法》第224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律师法》第47条:非律师以律师名义执业,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执业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需三倍赔偿
4.《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
【小编总结】
债务困境犹如沼泽,越挣扎越危险。记住三个"绝不":绝不相信"内部关系",绝不签署空白协议,绝不支付现金交易。 真正的法律救济从来不需要暗箱操作,就像医院急诊室不会在走廊兜售特效药,当您手握《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走向协商桌时,请带着清醒的认知:法律是盾牌,不是某些人手中的捕兽夹,保持理性,才能在这场信用重构的马拉松中安全抵达终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