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出手整治催收乱象!逾期催收新规到底怎么管?
"逾期催收"一直是金融行业的热点话题,近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催收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暴力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这一新规立刻引发广泛讨论,作为普通消费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债务压力,究竟能获得哪些法律保护?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合规开展催收?
新规核心:划清合法与违法的"高压线"
此次银保监会文件直指催收行业四大痛点:催收时间限制、个人信息滥用、威胁恐吓手段、第三方机构监管缺失,文件明确规定:
- 催收时段限定在8:00-20:00,严禁夜间骚扰
- 禁止向债务人亲友、同事等无关人员透露欠款信息
- 不得使用"冒充公检法""P图群发"等软暴力手段
- 外包催收机构需与银行签订合规协议,违规者连带追责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首次将"精神伤害赔偿"写入条款,如催收导致借款人抑郁、自残等后果,法院可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诉求,这对金融机构形成强约束。
借款人必知的三大"护身符"
- 证据留存权:收到威胁短信、电话录音等,需在48小时内向金融机构投诉备案
- 协商主动权:确认债务真实性后,可要求制定个性化分期方案(最长60期)
- 信息更正权:发现征信记录错误,有权要求5个工作日内更正并书面答复
案例显示,某银行因在凌晨拨打催收电话,被法院判定赔偿借款人精神损失费3000元,证明新规已从纸面走向实际执行。
专家建议:理性应对债务危机
- 优先协商:逾期30天内主动联系银行协商,避免进入催收流程
- 慎签文件:对非官方渠道送达的"律师函""催缴通知"需核实真伪
- 善用机制:通过银保监会官网"信访投诉"通道(http://www.cbirc.gov.cn)提交证据材料
相关法条索引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28条
- 银保监办发〔2023〕147号文件第5-9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