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出手整治信用卡催收乱象,逾期用户权益如何保障?
近年来信用卡逾期催收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电话轰炸""上门威胁"等暴力催收手段让不少持卡人苦不堪言。2023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逾期催收管理的通知》,直击行业痛点,为金融消费者权益筑起"防护墙"。
新规三大核心突破引发关注:
- 明确禁止"软暴力"催收行为:不得单日拨打催收电话超3次,禁止冒充公检法、伪造法律文书,夜间22点至次日8点严禁电话催收。
- 建立"分级分类"催收机制:要求银行根据逾期时长、金额、持卡人还款意愿等维度制定差异化方案,对因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逾期的群体需启动绿色协商通道。
- 引入"智能监管沙盒":运用AI技术监测银行催收录音,发现违规线索将自动触发银监会预警系统,2023年试点银行投诉量同比下降47%。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首次将"债务协商权"写入操作规范:持卡人可要求银行提供书面还款协议,对利息计算方式、分期方案享有法定知情权,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透露:"我们现在必须向客户出示《逾期费用明细确认书》,确保每一分钱的违约金都有据可依。"
【建议参考】
遇到暴力催收时,建议立即录音存证并向银监会12378热线投诉;协商还款时可援引《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要求个性化分期;若遭遇恶意骚扰,可依据《民法典》第1033条主张隐私权保护。
【相关法条】
-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指引(2023修订版)》第28条:规范债务催收流程标准
-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第6.3条:严禁泄露持卡人通讯录信息
-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综合年利率不得超过LPR四倍
【小编总结】
银监会此番重拳整顿,本质上是在平衡金融秩序与人文关怀,对银行而言,需建立"温度催收"培训体系;对持卡人来说,既要珍惜信用记录,也要敢于对违规催收说"不",正如某法院判决书所言:"债权实现不能以践踏人格尊严为代价。"这或许正是新规传递的核心价值——让金融监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