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执行新规出台,你的财产还安全吗?
近年来,随着婚姻家事案件数量攀升,夫妻共同财产执行问题成为法律实践的焦点。2024年最新发布的《关于夫妻共同财产执行的若干规定》,针对执行难题提出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规究竟如何影响普通人的财产权益?执行过程中又该如何规避风险?
新规核心:平衡债权人与配偶权益
此次修订明确,法院执行夫妻共同财产时,需严格区分个人债务与共同债务,若债务属于一方个人行为且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执行范围仅限于债务人名下财产;但债权人能证明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购房、教育、医疗等),则可申请执行全部共同财产。新规首次引入"财产份额分割执行"制度,允许非债务人配偶通过法律程序提前分割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份额,避免因配偶债务导致个人财产被误执行。
典型案例:某男子因个人经营欠债,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名下房产,法院审查发现,该房产为夫妻婚后共同购买,但债务未用于家庭支出,法院仅执行男方50%的产权份额,女方通过缴纳对应折价款成功保留房产所有权。
**应对策略:三步保护财产安全
1、提前签署财产分割协议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可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各自财产份额,并在公证处备案。新规明确认可经公证的协议效力,执行阶段可直接作为分割依据。
2、及时提出执行异议
若发现共同财产被不当执行,需在收到通知后15日内向法院提交异议申请,并提供债务性质、财产来源等证据。新规要求法院必须在30日内审查并答复,大幅缩短维权周期。
3、保留资金流水凭证
日常大额支出(如购房款、学费)应通过银行转账并备注用途,微信、支付宝记录亦可作为债务用途的佐证,避免配偶私自举债牵连自身财产。
**法条依据
《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生产经营收益等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民事诉讼法》第227条: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法院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审查。
《关于夫妻共同财产执行的若干规定》第9条(2024年新增):非债务人配偶可通过诉讼或协商方式提前确定财产份额,执行法院不得拒绝适用。
夫妻共同财产执行新规的核心,在于通过"分类执行+提前确权"打破传统"一刀切"模式,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既要警惕配偶的隐性债务风险,也要善用法律工具主动确权,建议每3年与配偶共同梳理财产清单,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制定财产隔离方案。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财产安全的钥匙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夫妻共同财产执行新规出台,你的财产还安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