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基本工资算对了吗?这些细节可能让你少拿钱!
作为职场人,每月最关心的莫过于工资到账的数字,但很多人对"基本工资怎么算"一知半解,甚至因此吃了哑巴亏。基本工资不仅是劳动报酬的核心,更是加班费、社保缴纳、经济补偿的计算基准,一旦算错,直接影响你的钱包!
基本工资到底怎么算?
根据《劳动法》规定,基本工资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内获得的固定报酬,不包括加班费、绩效奖金或补贴,计算方式通常有两种:
1、月薪制:合同约定的月工资÷21.75天(法定月均工作日)×实际出勤天数。
2、日薪制:合同约定的日工资×实际出勤天数。
月薪5000元,若某月实际工作22天,当月工资为5000÷21.75×22≈5069元。
特别注意:部分企业会混淆"基本工资"和"最低工资",甚至将岗位津贴、餐补等纳入基本工资,这种做法可能涉嫌违法!
建议收藏的3个避坑指南
1、签合同前核对工资结构:明确基本工资、绩效、补贴的拆分比例,避免口头承诺。
2、保留考勤和工资条:出现争议时,这些是证明实际工资的关键证据。
3、警惕"打包价"陷阱:若企业声称"月薪包含所有补贴",需书面确认基本工资数额。
相关法条支持
《劳动法》第48条:用人单位支付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合同法》第18条:工资约定不明确的,按集体合同标准或同工同酬原则执行。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5条: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克扣或拖欠。
算清基本工资,不仅是维护权益,更是对自身价值的尊重,职场中,企业可能通过拆分工资、模糊概念等方式降低成本,劳动者需主动了解规则,保留证据,若发现工资计算异常,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你的每一分钱,都该明明白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