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合同诈骗怎么认定
一、买卖合同诈骗怎么认定
认定买卖合同诈骗,需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一是行为主体方面,实施诈骗行为的主体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主观故意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例如,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却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使受害者签订、履行合同。
三是客观行为表现。常见情形包括:虚构标的物,实际根本不存在相应货物却谎称有货并与他人签订买卖合同;或者故意交付不符合约定的货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又或者收受对方货款后逃匿,拒不履行合同义务等。
四是数额标准,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达到一额标准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五是侵害后果,受害者因行为人的诈骗行为遭受了财产损失。只有同时满足上述多个方面的条件,才能认定构成买卖合同诈骗。
二、买卖合同被认定诈骗
当买卖合同被认定为诈骗时,会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
其一,刑事方面。诈骗行为若构成犯罪,实施诈骗的一方将面临刑事处罚。根据诈骗金额大小等情节,可能被判处相应的、,并处等。例如,诈骗数额较大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其二,民事方面。受欺诈方有权撤销该买卖合同。合同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三,若受欺诈方因诈骗行为遭受了其他经济损失,比如为履行合同支付的合理费用等,还可以要求诈骗方予以赔偿。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受害者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买卖合同诈骗认定条件
买卖合同诈骗的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主体方面,的实施主体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组织。
二是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财产遭受损失,仍积极追求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是客体方面,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也包括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四是客观方面,通常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欺诈行为,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比如,虚构货源、谎称有生产能力等,诱使受害者签订购买合同并支付款项,最终却无法提供相应货物。
此外,认定时还需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对所得财物的处置情况等因素。若行为人虽有一定欺诈行为,但有积极履约意图和实际行动,一般不宜认定为合同诈骗。
以上是关于买卖合同诈骗怎么认定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法行时刻https://www.lawjida.cn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