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虚假宣传,我买了假货,到底能赔多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手机,看到某款护肤品广告说“7天美白、28天逆转肌肤年龄”,心动下单,结果用了一个月脸没白,反倒起了疹子;或者看到直播间主播信誓旦旦:“这款净水器零杂质、百分百纯水,喝一口年轻十岁!”买回来一测,水质还不如自家烧开的自来水,这时候,火气蹭蹭往上冒——这不是明摆着骗人吗?
可问题是,被骗了之后,除了退个货,还能不能多要点赔偿?商家虚假宣传,我们作为消费者,到底能拿到多少钱?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搞清楚一点:什么叫“虚假宣传”?不是你觉得夸大了就行,法律上讲的是“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比如把普通玻璃说成“蓝宝石镜面”,把国产零件包装成“德国原装进口”,甚至伪造好评刷单,都算!
一旦被认定为虚假宣传,咱们消费者的权利可不是“退货退款”这么简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如果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也就是退还货款的基础上,再额外获得三倍赔偿,这个三倍赔偿有个“保底”条款——如果三倍金额不足500元,那就直接赔500元,换句话说,哪怕你只花了100块买了个假货,也能拿回400块(100退款+300赔偿),不够500?那好,直接给你500赔偿!
这可不是画大饼,是实打实的法律武器,关键就在于:你怎么证明对方“虚假宣传”?这就需要你保留证据——广告截图、直播录像、产品页面描述、聊天记录、检测报告……越完整越好,别怕麻烦,这些材料在维权时就是你的“子弹”。
另外提醒一句,很多商家会玩文字游戏,效果因人而异”“图片仅供参考”这种小字免责条款,听着挺唬人,但法律不认这一套,只要整体宣传足以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就算构成虚假宣传,免责条款也挡不住赔偿责任。
以案说法:面膜宣称“医院同款”,实际是三无产品,法院判赔500元
李女士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面膜,详情页写着“三甲医院皮肤科推荐”“医用级修复配方”,还附了几张穿白大褂的人拿着产品的照片,她花198元买了两盒,用后脸部红肿,送检发现,该产品既无医疗器械备案,也非医院合作品牌,所谓“医生推荐”全是P图。
李女士起诉后,法院认为商家虚构权威背书,构成欺诈,判决退还198元货款,并赔偿500元(因三倍为594元,高于500元,按实际计算),法院特别指出:“利用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进行虚假宣传,主观恶意明显,应依法严惩。”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别小看一次几百块的消费,只要你证据充分,法律就站在你这边。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 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律师总结:
虚假宣传不是“吹牛不上税”,而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作为消费者,你不是弱势群体,你手里握着法律赋予的强大武器,遇到虚假宣传,别忍气吞声,更别觉得“几块钱不值得折腾”,每一次维权,不仅是为自己讨回公道,也是在推动市场变得更干净、更诚信。
退一赔三,最低500,这是你的权利,取证、投诉、起诉,步步为营,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下一次看到那些天花乱坠的广告,不妨多问一句:“你说的,法律认吗?”
商家虚假宣传,我买了假货,到底能赔多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