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会不会被网贷逾期?这口坑到底有多深?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校园论坛里总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息:“急用钱,求周转”“刚还完上一笔,下一笔又到期了”……而发这些的人,不少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一边背着书包上课,一边却在深夜盯着手机屏幕,焦虑地计算着又一笔网贷什么时候该还,于是问题来了——大学生真的会被网贷逾期吗?答案是:不仅会,而且比你想象中更普遍、更危险。
我接触过太多类似的案例,很多孩子一开始只是想“借点小钱应急”,比如交个补考费、买台电脑、甚至为了请朋友吃顿饭撑面子,结果呢?平台打着“低门槛、秒到账、零抵押”的旗号,把钱轻轻松松送进他们账户,可背后的利息、服务费、违约金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等意识到还不起的时候,已经连本金翻倍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信用意识,他们觉得“我又不是不还,晚几天而已”“反正催收打不到家里”,可现实根本不是这样,一旦逾期,首先是短信轰炸、电话轮番轰炸,不分时段地打到你本人、室友、辅导员,甚至父母的手机上,有些平台还会把你的通讯录导入系统,群发“欠款提醒”,让你在社交圈里颜面扫地。
还有人抱有侥幸心理:“我学生身份特殊,他们能拿我怎么办?”错!法律面前没有“学生特权”,只要签了电子合同,点了确认借款,你就和任何一个成年人一样,承担完全的民事责任,逾期记录会上征信,影响未来贷款买房、买车,甚至可能影响考公、进国企,严重的,还会被起诉,上了法院黑名单,成了“失信被执行人”,人生直接被按下暂停键。
更别提那些披着“校园贷”外衣的高利贷、套路贷,有的平台故意设陷阱,让你违约,然后转为“暴力催收”,威胁、恐吓、P图造谣,手段恶劣到让人崩溃,我见过一个大二女生,只借了3000块,三个月后利滚利变成5万,最后被迫休学打工还债,她说:“我以为只是借个钱,没想到是卖掉了自己的未来。”
以案说法:小林的“三千块噩梦”
小林是某二本院校的大三学生,去年9月因为要付实习押金,手头紧,就在一个APP上借了3000元,分12期,年化利率写着14%,他觉得还能接受,就点了确认,可实际到账只有2600,平台扣了“风控服务费”,更离谱的是,第二个月开始,APP突然推送“推荐分期升级”,说可以“延长还款、减轻压力”,小林一冲动又借了两笔,总共加起来欠了8700。
三个月后,他实在还不上了,平台立刻开启催收模式:先是每天几十个电话,后来冒充“法务部”发短信说“已立案”,还把他妈妈的电话也打爆了,说“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小林精神崩溃,一度产生轻生念头,最后是学校心理老师介入,家属报警,才查出这个平台根本没有金融牌照,属于非法放贷。
警方介入后,部分债务被认定无效,但之前已支付的高额费用无法追回,小林虽然没坐牢,但征信留下污点,考研政审都受影响,他说:“我以为我只是穷,没想到是蠢。”
法条链接:这些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规定: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禁止:
向在校大学生发放无担保的消费贷款,严禁任何形式的“校园贷”违规行为。
也就是说,正规金融机构不得随意向无收入来源的学生放贷,而那些野蛮生长的网贷平台,往往游走在违法边缘,甚至直接踩线。
律师总结:别让“方便”变成“深渊”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对所有大学生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你可以穷,但不能乱借钱。网贷不是救命稻草,它是一根裹着糖衣的毒藤,缠得越紧,勒得越深。
如果你已经陷入逾期困境,请立刻做三件事:
- 停止以贷养贷——这是最致命的错误;
- 保留所有证据——包括合同、转账记录、催收录音;
- 寻求帮助——找学校、家长、法律援助机构,别一个人硬扛。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正义这一边,别让一时的窘迫,毁掉你十年的努力,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怎么借钱,而是学会怎么守住底线,活得清醒、有尊严。
网贷可以逾期,但青春,经不起一次失信。
大学生会不会被网贷逾期?这口坑到底有多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