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疾病不属于工伤?那还能赔吗?钱从哪儿来?
你有没有想过,早上还精神抖擞去上班的同事,中午突然脸色发白、倒地不起,送医院一查是脑溢血或者心梗,人就这么走了——可最后人社局却说:“这不算工伤。”
听到这句话,家属的心是不是瞬间凉了半截?
“人都没了,怎么还不算工伤?”
“那我们找谁要赔偿?公司总得负责吧?”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很多人揪心又困惑的问题:突发疾病不属于工伤,到底还能不能赔?赔什么?怎么赔?
为什么突发疾病通常不算工伤?
先说结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突发疾病原则上不认定为工伤,除非满足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注意!是“48小时”这个硬杠杠,超过48小时,哪怕只多3分钟,也大概率无法被认定为工伤。
举个例子:老张在开会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抢救了50个小时才去世,这种情况,虽然很惨,但因为超过了48小时,通常不会被认定为工伤。
大多数突发疾病的案例,比如心梗、脑卒中、急性胰腺炎等,只要不符合“48小时内死亡”这个条件,就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工伤”。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公司一分钱不用出?家属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当然不是!
不算工伤,还有哪些补偿途径?
别急,法律讲的是公平,人情讲的是温度,就算不构成工伤,员工或其家属依然有多个维权和补偿渠道:
医疗期工资 + 病假待遇
即使突发疾病不是工伤,员工依然享有法定的医疗期,在这期间,公司不能随意辞退,还得按当地规定支付病假工资(通常是基本工资的60%-80%,具体看地方政策)。
医疗保险报销
医保会覆盖大部分治疗费用,包括住院、手术、药品等,如果是重大疾病,还可以申请大病医保或医疗救助,减轻经济负担。
企业年金、商业保险
很多公司给员工买了补充医疗保险、重疾险或意外险,这些商业保险往往不以“是否工伤”为理赔前提,只要符合条款,就可以申请赔付。
用人单位的人道补偿
虽然法律上不强制,但从道义和企业文化角度,公司可以给予一定人道主义补助,这种补偿虽无法定标准,但金额多少往往体现企业的温度。
非因工死亡待遇
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重点!
即使不是工伤,职工因病死亡,家属依然可以申领非因工死亡待遇,主要包括:
- 丧葬补助费
- 一次性抚恤金
- 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
这笔钱由社保基金支付,部分地区标准还挺高,比如上海,非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救济金可达十几万元。
以案说法:一场猝死背后的赔偿博弈
2022年,杭州一位35岁的程序员小李,在连续加班一周后,某天凌晨在公司突发心梗,送医抢救72小时后不幸离世。
家属申请工伤认定,人社局以“超过48小时”为由不予认定,家属不服,提起行政复议,最终维持原判。
看似走投无路时,律师介入后提出三条路径:
- 向公司主张医疗期工资+病假待遇,共计2.3万元;
- 通过公司投保的团体重疾险,获得50万元理赔;
- 申请非因工死亡待遇,领取丧葬费+抚恤金共9.8万元;
- 经协商,公司出于人道关怀,额外支付15万元慰问金。
家属共获得近77万元补偿,虽然无法改变悲剧,但至少缓解了经济压力。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就算不是工伤,也不等于没有赔偿,关键是要知道有哪些“隐藏通道”。
法条链接(真实有效,建议收藏)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 明确工伤认定范围,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
➤ 规定医疗期长度及病假工资支付标准。各地《关于企业职工非因工死亡待遇的通知》
➤ 如《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本市职工死亡丧葬补助标准的通知》,明确非因工死亡待遇标准。
律师总结:法律之外,还有人心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劳动法律师,我想说的是:
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维权可以是有温度的行动。
突发疾病不一定是工伤,但每一个倒下的劳动者,都曾为企业拼尽全力。
家属的眼泪、老人的无助、孩子的迷茫——这些不该被一句“不符合条件”轻轻带过。
我们不能只盯着“能不能认定工伤”,而忽略了“该不该给予补偿”。
合法 ≠ 合理,合规≠ 有情。
如果你或身边人正面临类似困境, ✅ 第一时间保存证据(打卡记录、监控、病历)
✅ 尽快申请工伤认定(即使失败也有记录)
✅ 查清公司是否购买商业保险
✅ 主动咨询专业律师,争取最大权益
别放弃,也别沉默。
多问一句,就能多一条路。
毕竟,法律保护的不只是规则,更是人心。
突发疾病不属于工伤?那还能赔吗?钱从哪儿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