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却故意借网贷逾期?这波操作到底图个啥?
朋友明明收入稳定、存款可观,生活过得挺滋润,突然有一天告诉你——“我刚借了笔网贷,打算逾期不还。”你一脸懵: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钱多到没处花,还非要去坑平台?
可现实中,还真有人这么干。不缺钱却故意借一笔网贷然后逾期,听起来像是在挑战金融系统的底线,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为什么有人“有钱偏要欠钱”?
表面上看,这种行为简直匪夷所思,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动机五花八门。
第一种:测试征信系统,当“实验小白鼠”
有些人出于好奇,想看看“逾期到底会怎样”,他们可能看过太多关于“征信黑了也没事”的网络段子,心想:反正我有钱,逾期几天又能怎样?结果一试,发现催收电话打得比外卖还勤,信用分直线下降,想贷款买房时才发现,银行根本不认“我其实有钱”这套说辞。
第二种:报复心理作祟
你可能想不到,有些人是因为对网贷平台积怨已久,觉得“你们套路多、利息高、催收狠”,干脆“我借你钱,再故意不还,看你能拿我怎样”,可问题是,法律不会因为你“有情绪”就网开一面,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怕你主观上是为了“恶心平台”,也改变不了违约的事实。
第三种:误以为“逾期成本低”
有些人算了一笔账:借1万,逾期几个月,罚息加违约金也就几百块,而自己的资金可以拿去投资赚更多,这种“套利思维”看似精明,实则危险至极。一旦被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高铁,甚至影响子女上学、就业,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故意逾期,真能“全身而退”吗?
答案很明确:不能。
你以为平台拿你没办法?错了,网贷平台虽然不像银行那样“高高在上”,但它们背后的催收机制、法律追偿手段,一点不含糊,一旦逾期,轻则短信轰炸、电话骚扰,重则被起诉、冻结银行卡、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更关键的是,征信记录一旦留下污点,5年内无法消除,这意味着你未来想办信用卡、申请房贷车贷、甚至求职某些岗位(尤其是金融、国企类),都会被“一票否决”。
你以为你在玩火,其实是在烧自己的未来。
专业建议参考:别拿信用开玩笑
如果你真的不缺钱,最明智的选择是——别碰不该碰的债务,信用是你在现代社会的“隐形身份证”,它不显山露水,但关键时刻能决定你走多远。
如果你已经借了网贷,哪怕资金充裕,也请按时还款。守约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负责,如果已经逾期,别想着“拖着就过去了”,越早处理,代价越小,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还款,争取减免部分罚息,才是正道。
信用可以积累,但毁掉只要一次。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不缺钱故意借网贷逾期”,听起来像是一场对规则的挑衅,实则是一次对自身信用的慢性自杀,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社会里,每一次违约,都是在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以为你在“耍聪明”,其实系统早已默默记下你的名字。
别让一时的任性,换来长久的代价。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不还就不还,而是有能力还,依然选择守信。
信用无价,且行且珍惜。
不缺钱却故意借网贷逾期?这波操作到底图个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