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是什么意思?普通人打官司时到底算不算当事人?
朋友突然打电话来问,“我被起诉了,我是当事人吗?”或者你去法院旁听,听到法官说“请当事人陈述”,心里嘀咕:“当事人是什么意思?我站在这儿,算不算当事人?”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当事人”到底是谁?在法律上,它可不是随便叫的称呼,而是有明确法律定义的身份标签。
“当事人”不是旁观者,而是“亲上战场”的核心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这事有当事人”,可能只是指“和这事有关的人”,但在法律语境里,“当事人”是个专业术语,特指直接参与诉讼或仲裁,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
简单说:如果你在打官司,名字写在诉状上,法院传票上写着你,那你就是当事人。
反之,你只是在旁边看热闹、帮忙作证、或者被朋友拉来“壮胆”的,那你顶多算个“证人”“代理人”或“旁听人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当事人。
当事人有哪些类型?别搞混了!
根据案件类型不同,当事人也有不同“身份卡”:
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
- 原告:主动去法院告人的人
- 被告:被人告了,被要求承担责任的人
- 第三人:虽然没主动告人,但案件结果跟他有直接利害关系,法院允许他加入
你租房子,房东不退押金,你去法院起诉,你就是原告,房东是被告——你们俩,都是当事人。
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
这里稍微复杂点。- 被害人(自诉案件中):可以作为原告式角色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指控犯罪的人
-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或被告
注意:公诉案件中,检察院代表国家起诉,真正的“当事人”主要是被告人。被害人虽然受害,但通常不叫“当事人”,而是“诉讼参与人”。
行政案件中的当事人
举个例子:你办营业执照被拒,你告市监局,你就是原告,市监局是被告——你们,都是行政诉讼的当事人。
为什么“当事人”这个身份很重要?
因为当事人才有完整的诉讼权利!
- 有权提交证据
- 有权申请回避(比如觉得法官和对方有关系)
- 有权上诉、反诉、调解
- 有权委托律师
- 甚至有权撤诉(原告专属权利)
不是当事人,这些权利你基本沾不上边。
比如你只是证人,你说完话就得走,不能对判决结果提意见,也不能上诉。
常见误区:这些情况算当事人吗?
✅你签了合同,对方不履行,你去告他——你是当事人。
❌你朋友离婚,你去法院听开庭——你不是当事人,只是旁听者。
✅你被交警罚了款,你告交警队——你是行政诉讼当事人。
❌你替老板签了合同,结果公司被告了——如果合同是以公司名义签的,当事人是公司,不是你个人。
关键看:诉讼请求是否直接针对你?判决结果是否直接影响你的权利义务?
建议参考: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当事人,怎么办?
看法院传票或起诉状上有没有你的名字
如果有,恭喜你,你已经是当事人了,别逃避,积极应对。咨询专业律师
有时候身份边界模糊,比如挂名法人、代持股权等,律师能帮你判断你是否实质上构成当事人。别随便在法律文件上签字
一旦签了,可能就被认定为“自认当事人”,想甩锅都难。如果真是当事人,务必重视程序权利
比如开庭时间、举证期限、上诉期,错过一天,可能就输了官司。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来源权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8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意是:……(二)‘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当事人是什么意思?”——不是泛指所有相关人,而是法律程序中“站在擂台上”的核心角色。
无论你是原告、被告,还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要你的权利义务将被法院判决直接调整,你就是当事人。
这个身份,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权利。别小看这三个字,它决定了你能不能说话、能不能上诉、能不能影响最终结果。
下次听到“请当事人到庭”,别傻站着——
先搞清楚:我,是不是那个“当事人”?
搞清楚了,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毕竟,在法律的世界里,身份,就是权利的起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