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什么意思?普通人打官司时到底要不要上法庭说话?
突然收到法院传票,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全是问号——“我被告了?那我是不是得去法院说点啥?这个‘答辩’到底是什么意思?”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让很多人一头雾水的词——“答辩”。
答辩就是被告在法庭上或通过书面形式,对原告的起诉内容进行回应和反驳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场“法律对话”中的回话环节,原告先“出招”,说你欠钱不还、违约、侵权等等;而你作为被告,如果不服、不认,或者有别的理由,就得“接招”,这就是答辩。
很多人误以为打官司就是去法院“吵架”,其实不然,法律讲究程序和证据,而答辩正是你行使合法权利、保护自己利益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你收到起诉状后选择“沉默”,法院可能会认为你默认了原告的说法,最终判决可能对你非常不利。
举个例子:小李被人告上法庭,说他借了5万块没还,小李其实早就还了,但忘了留证据,这时候,他如果不去答辩,法院一看原告有借条,小李又不吭声,很可能就判小李还钱,但如果小李及时提交答辩状,说明“钱已还清”,哪怕证据不足,法院也会进一步调查,而不是直接下结论。
答辩不是可有可无的流程,而是你为自己辩护的法定权利,它不一定要你亲自上庭慷慨激昂地发言,也可以通过一份书面“答辩状”来完成,这份文件里,你要写清楚三点:
- 你对原告诉求的基本态度(认、不认、部分认);
- 你的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借款已还”“合同无效”);
- 你的请求(驳回原告诉求”“依法改判”)。
答辩还有时间限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被告通常要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15天内提交答辩状,错过了这个“窗口期”,虽然法院一般还是会审理,但会显得你不够重视,也可能影响法官对你诚信度的判断。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文化不高,写不来答辩状怎么办?”别担心,法律允许你请律师代写,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法律援助。关键是你不能“装鸵鸟”,以为不回应就没事,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建议参考:
如果你收到法院传票,第一步不是慌,而是冷静阅读起诉状内容,搞清楚对方告你什么,第二步,尽快整理你掌握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等,第三步,在15天内准备好答辩状,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专业律师协助。主动答辩,等于主动掌控局面。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小编总结:
“答辩什么意思?”——它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术语,而是你面对不公指控时,为自己发声的权利,很多人因为不懂、怕麻烦、或者心存侥幸,选择了沉默,结果吃了大亏。法律面前,沉默不等于清白,回应才是保护自己的开始,下次再看到“答辩”两个字,别怕,别躲,把它当作你维权的起点,毕竟,正义不仅要实现,还得让你有机会说出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