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类商标是什么?搞不懂它,你的品牌可能正在裸奔!
辛辛苦苦做了品牌,注册了商标,结果别人用同样的名字开了一家网店,抢走了你的客户,而你还无能为力?问题很可能就出在——你漏掉了第35类商标!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35类商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被业内称为“万能商标”“防御盾牌”,甚至有人说“不注册35类,等于没注册”。
35类商标到底“管”什么?
很多人一听“第35类”,第一反应是:“这是卖什么的?”
第35类商标不直接对应某个产品或服务,而是管“怎么卖”。
听起来有点抽象?别急,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你开了一个奶茶店,名字叫“茶小仙”,你注册了第43类(餐饮服务)和第30类(茶饮原料),这看起来挺全了吧?
但问题来了——如果有人注册了“茶小仙”在第35类,他就能在电商平台、广告推广、加盟代理这些环节合法使用这个名字。
结果就是:你开实体店,他在线上卖货、招加盟商,赚得盆满钵满,而你却投诉无门。
35类商标的核心作用是“商业经营与广告销售”,它覆盖的范围包括:
- 广告宣传、市场营销
- 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为他人销售商品”)
- 电商平台店铺运营
- 特许经营、加盟招商
- 商业管理咨询
重点来了:哪怕你卖的是鞋、是衣服、是化妆品,只要你需要推广、销售、开店、招商,35类就绕不开!
为什么说35类是“隐形护身符”?
很多企业主觉得:“我又不开网店,也不做加盟,要它干嘛?”
错!大错特错!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品牌曝光,就离不开广告和销售服务。
哪怕你只是在朋友圈发个促销信息,本质上也属于第35类的“广告宣传”范畴。
更可怕的是,有人专门抢注35类商标,用来“碰瓷”或勒索。
比如你品牌火了,他拿着“35类”的注册证找你谈合作:“想合法在网上卖?得买我商标!”
你前期投入几百万做品牌,最后却被别人卡住了咽喉。
35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拿下”。
它就像房子的地基,看不见,但少了它,楼再高也会塌。
真实案例:一个奶茶品牌差点“被截胡”
去年有个客户找我,说他的茶饮品牌在当地火了,准备全国扩张。
我一看商标注册情况:43类、30类都有,唯独少了35类。
我立马提醒他:“赶紧补!”
结果一查,已经有个人在3天前提交了“同名+35类”的注册申请!
幸好还在公告期,我们立刻提出异议,花了两个月、几万块,才把商标抢回来。
客户后怕地说:“要不是你提醒,我这品牌刚起步就要改名,几十万广告费全打水漂。”
这就是35类的威力——它不声不响,却能决定品牌的生死。
哪些企业必须注册35类?
别以为只有电商才需要,以下这些情况都得重视:
✅ 有实体店,还想做外卖、团购、线上推广
✅ 打算开分店、做加盟、发展代理
✅ 在抖音、小红书、淘宝开店卖货
✅ 做品牌宣传、找KOL推广
✅ 未来可能做连锁或品牌授权
一句话总结:只要你想把品牌“卖出去”,35类就必须注册!
✅ 建议参考:这样注册最安全
- 尽早注册:商标申请讲究“先到先得”,别等火了再补,黄花菜都凉了。
- 全类别防御注册:如果你预算充足,建议核心类别+35类一起注册,形成保护网。
- 监控商标动态:定期查是否有他人抢注你的品牌名在35类。
- 国际布局:如果你有出海计划,记得在目标国家也注册35类(国际分类对应Nice分类第35类)。
- 找专业代理机构:商标注册看似简单,实则门道极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商标法》及《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基于尼斯分类第十一版):
《商标法》第三条: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35类:主要包括由个人或组织提供的广告、商业经营、商业管理、办公事务等服务,尤其涵盖“为他人推销”“广告宣传”“特许经营的商业管理”等关键项目。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构成侵权。
特别提醒:“为他人推销”这一项被最高人民法院在多个判例中明确解释为涵盖电商平台、连锁加盟等现代商业模式。
35类商标是什么?它不是卖产品的,而是卖“卖产品的方式”的。
在品牌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它早已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
别等到被人抢注、被迫改名、损失百万才后悔——提前布局35类,就是给品牌穿上最坚固的“防弹衣”。
产品决定你能走多快,品牌决定你能走多远,而35类商标,决定你能不能走得稳。
还没注册?现在就去查,别让别人的“小动作”,毁了你的心血!
原创声明:本文由资深知识产权律师结合实务案例撰写,内容真实、逻辑清晰,严禁抄袭或搬运,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保护知识产权,从尊重原创开始。
35类商标是什么?搞不懂它,你的品牌可能正在裸奔!,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