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罪是故意还是过失
遗弃罪主观方面为故意。
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在主观方面,遗弃罪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应当履行扶养义务,也有实际履行扶养义务的能力而拒绝扶养。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被害人的生命、身体处于危险状态而仍然实施该行为。
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认定遗弃罪的主观故意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负有扶养义务。这包括基于法律规定的扶养义务,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等,也包括基于合同约定或者其他法律关系产生的扶养义务。行为人必须明知被害人处于需要扶养的状态,如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再次,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拒绝扶养行为会对被害人的生命、身体造成危险或者危害。行为人必须具有拒绝扶养的故意,即故意不履行扶养义务。
在实践中,要准确认定遗弃罪的主观故意,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行为人是否有遗弃的动机和目的,是否采取了积极的遗弃行为,是否有逃避扶养义务的故意等。同时,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等因素,以确保对遗弃罪的认定准确、公正。
总之,遗弃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这是该罪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在司法实践中,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证据规则,准确认定遗弃罪的主观故意,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