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家房子的隐形面积藏了多少秘密?
明明房产证上写着100平米,可实际能用的房间加起来还不到80平?剩下的那20多平去哪儿了?这时候,售楼小姐轻描淡写地说:“那是公摊面积。”——可“公摊”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合理吗?我们到底为它付了多少钱?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藏在房价背后的“隐形成本”。
“公摊”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摊,就是你和整栋楼的住户共同分摊的公共区域面积,它不归你独有,但你在买房时,却要为它真金白银地买单。
比如你住的这栋楼里,有电梯井、楼梯间、走廊、配电房、消防通道、大堂、设备间,甚至有的还包括物业用房、垃圾房……这些地方你天天用,但又不可能每家每户都单独拥有,开发商就把这些“大家共用”的面积,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每一户的建筑面积里。
举个例子:一栋30层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是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区域占了6000平方米,这6000平方米就要按各户套内面积的比例,分摊给所有业主,如果你家套内面积是90㎡,最终房产证上可能显示的是110㎡,多出来的20㎡,就是你承担的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是怎么算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公摊是开发商“拍脑袋”定的,其实不然。公摊的计算是有明确规则的,主要依据《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和各地住建部门的具体实施细则。
基本计算公式是:
公摊系数 = 公共区域总面积 ÷ 整栋楼各户套内面积总和
每户公摊面积 = 该户套内面积 × 公摊系数
听起来挺公平?但问题就出在“公共区域总面积”的认定上,有些开发商会把不该算进公摊的面积也塞进来,比如把设备层、避难层、甚至地下车库的一部分都计入,导致公摊比例虚高。
- 多层住宅(6层以下):公摊率约10%-15%
- 小高层(7-11层):15%-20%
- 高层住宅(12层以上):20%-25%,甚至高达30%
重点来了:你买的不是使用面积,而是建筑面积,而建筑面积 = 套内面积 + 公摊面积,这意味着,你每平米的房价,其实有一部分是为“看不见的空间”买单。
公摊合理吗?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近年来,“取消公摊”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什么?
因为公摊面积不透明、难监管、易被操纵,很多购房者直到交房那一刻,才知道自己“被公摊”了多少,更离谱的是,有些楼盘公摊率超过30%,相当于你花了100万买房,有30万是买了一堆走廊和电梯井。
物业费、取暖费、甚至未来卖房时的税费,都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的,也就是说,公摊越大,你后续的持有成本也越高。
更讽刺的是,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按“套内面积”计价,唯独我们还在用“建筑面积”卖房,你说,这公平吗?
建议参考:买房时如何应对“公摊陷阱”?
看房时一定要问清公摊比例和构成
别只听销售说“公摊很正常”,要具体问:公摊面积是多少?包括哪些部分?有没有公示图纸?对比同类楼盘的公摊率
同样是30层高层,别人家公摊22%,你家28%?那就要警惕了,是不是公共区域设计不合理,或是开发商“注水”了。优先选择按套内面积计价的楼盘
虽然目前还不普遍,但已有部分城市试点“按套内面积销售”,这种模式更透明,建议优先考虑。合同中明确公摊细节
要求开发商在购房合同中写明公摊面积的具体数值、计算方式及分摊范围,避免事后扯皮。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
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了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分摊原则。《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应当在合同中注明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公摊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关乎你钱包和居住体验的核心问题,我们不是反对合理的公共空间,而是反对“不透明的分摊”和“被强加的成本”。
买房是人生大事,别让“公摊”成为你幸福生活的隐形减分项,看房时多问一句,合同上多盯一眼,未来就少一份后悔。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购房环境——你付的钱,买的,就是你真正能用的空间。
你买的是家,不是走廊。
公摊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家房子的隐形面积藏了多少秘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