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是什么意思?听起来高大上,其实你每天都在‘签’
租房时和房东签合同、网购时点“同意用户协议”、上班第一天和公司签劳动合同……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都藏着一个法律术语——缔约。
缔约是什么意思?它真的只是“签个字”那么简单吗?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听起来专业、其实离你我生活特别近的法律概念。
什么是缔约?别被术语吓住
缔约就是“订立合同”的过程。
从法律角度看,缔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行为。
重点来了:缔约 ≠ 签字。
很多人以为,只有白纸黑字签了名才算“缔约”,其实不然。
比如你在网上下单买一杯奶茶,点击“确认支付”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缔约——你和商家之间形成了一个买卖合同,即使没签字,这个合同也受法律保护。
缔约的全过程:不只是“签”那么简单
很多人只关注“签字”那一瞬间,但其实缔约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要约(offer)
一方提出明确的合作条件,比如房东说:“房租3000,押一付三,租期一年。”这就是要约。承诺(Acceptance)
你回应:“行,我租。”这就是承诺。
一旦承诺生效,合同就成立了,哪怕还没签纸质合同。合意达成
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没有误解或欺诈,这才是真正的“缔约成功”。形式要求(如有)
某些合同必须书面形式,比如房屋买卖、借款超过一定金额等,这时候,签字、盖章就成了必要环节。
所以你看,缔约的本质是“达成合意”,而签字、盖章、电子确认,都只是表现形式。
生活中哪些场景都在“缔约”?
别以为缔约只出现在律师楼或公司会议室,其实它渗透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你点外卖,和平台、商家缔约;
- 你办健身卡,和健身房缔约;
- 你用微信借朋友钱,口头说好还款时间,也算缔约(虽然证据难留);
- 你给孩子报兴趣班,签报名表,那也是缔约。
每一个“答应”“同意”“确认”的瞬间,都可能是一次法律意义上的缔约行为。
别小看“缔约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它关系到你的权利能不能被保护,出了纠纷能不能维权。
缔约常见误区,90%的人都踩过坑
“没签字就不算数”
错!口头合同、电子数据(如微信聊天记录、邮件)也能构成有效缔约。“合同写得越简单越好”
太简略容易产生歧义,房租包含水电”,到底包不包网络?模糊表述可能让你多花冤枉钱。“对方口头承诺的也算数”
算数,但难举证。缔约时,尽量把关键条款落实到书面或电子记录中。“我已经点了‘同意’,就不能反悔”
不一定!如果格式条款显失公平,或你被误导,依然可以主张撤销合同。
给你的实用建议参考
搞清楚“缔约是什么意思”,就是搞懂自己在“法律上答应了什么”。
每次点击“同意”前,花30秒看看条款重点,尤其是违约责任、退费规则、服务期限。保留缔约过程的证据:
微信聊天、邮件、付款记录、录音(合法前提下)都是你的“护身符”。重大事项一定要书面合同:
房屋租赁、借款、合作项目等,别图省事口头说说,白纸黑字最稳妥。遇到霸王条款别忍气吞声:
根据《民法典》,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公平合理,否则你可以主张该条款无效。
相关法条参考(权威出处,建议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一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取要约、承诺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民法典》第四百八十三条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缔约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法律术语,更是你每天都在参与的“权利游戏”。
从你点下“同意”按钮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随便看看”,而是正式进入了一个法律关系。
懂一点缔约知识,不是为了防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下次再签合同、点协议、口头承诺前,记得多问一句:我到底在“缔”什么“约”?
你的每一次理性选择,都是对生活最好的负责。
——
本文由法律科普团队原创撰写,拒绝AI套路,只讲人话,只为让你活得更明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