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事权利?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每天都在保护你!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能自由地签合同、买房子、继承遗产,甚至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别人不能随便拿走你的东西、侵犯你的名誉?这些看似平常的权利,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法律概念在支撑——那就是民事权利。
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听起来有点“法条味儿”,但其实和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词:什么是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可以自主决定和主张的利益或自由,它不是国家给你的“施舍”,而是你作为公民与生俱来、依法享有的“标配装备”。
举个例子:你去超市买瓶水,一手交钱一手拿货,这背后其实就涉及了财产权和合同权利——你有权花钱买东西,商家也有义务把水交给你,如果商家收了钱却不给水,你就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侵犯了我的民事权利!”
再比如,你发朋友圈吐槽某家餐厅服务差,结果人家威胁要告你“侵犯名誉权”,这时候你得清楚:只要你说的是事实,没有恶意造谣,那就属于你行使言论自由的民事权利范畴,法律是站你这边的。
所以你看,民事权利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术语,而是渗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工作创业中的“生活守护者”,它主要包括几大类:
- 人格权:比如你的姓名、肖像、隐私、名誉,谁都不能随意使用或贬损;
- 财产权:你买的房、开的车、存的钱,都是你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 婚姻家庭权利:结婚、离婚、抚养子女、继承遗产,都属于这一块;
- 合同权利:你签的每一份协议,只要合法,对方就得履约;
- 知识产权:你写的文案、拍的照片、设计的LOGO,都是你的“智力成果”,别人不能白嫖。
最关键的是,当你这些权利被侵犯时,你不是只能忍气吞声,你可以去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这就是民事权利的“武器化”体现。
但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民事纠纷”小事”,不值得较真,可实际上,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一个连民事权利都不尊重的社会,谈何公平与正义?
建议参考:
如果你遇到被人欠钱不还、照片被擅自商用、物业乱收费、离婚财产被隐瞒等情况,别犹豫,先收集证据,再咨询专业律师,民事权利不是摆设,它是你维权的“法律盾牌”。行使权利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对规则的尊重,也要提醒自己: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别忘了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还债、守约、尊重他人权利,这才是法治社会的良性循环。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109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第113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 第114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 第118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 第990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 第1164条:本编调整因侵害民事权益产生的民事关系。
这些法条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你日常生活的“法律说明书”。
小编总结:
什么是民事权利?它不是律师嘴里的专业术语,而是你每天都在用、却常常忽略的“生活权利包”,从你出生那一刻起,法律就在默默为你撑腰。懂得它,你才不会在吃亏时沉默;尊重它,你才不会在得意时越界,在这个讲法治的时代,每一个清醒的权利意识,都是对公平社会的一次温柔守护,下次再听到“民事权利”这个词,别躲,迎上去——因为它,本就属于你。
什么是民事权利?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每天都在保护你!,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