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审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搞错了,其实它和传唤讯问大不一样!
你有没有在新闻里听过“嫌疑人被提审了”?或者在电视剧里看到警察说“马上提审嫌犯”?很多人一听“提审”这个词,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审讯室、手铐、灯光、冷脸警察的画面,但你知道吗?提审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问话”或“审讯”,它背后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和特定的法律含义。
那到底提审是什么意思?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经常被误解的法律术语。
提审,是指司法机关(比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依法将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看守所或其他羁押场所提出,带到办案场所进行讯问或听取陈述的法律行为,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行的,必须依法定程序,由办案人员持有效法律文书(比如提讯证)才能执行。
举个例子:小王因涉嫌诈骗被刑事拘留,关在看守所,公安机关需要进一步了解案情,就会向看守所提交提讯证,然后把小王从监室带出来,在指定的讯问室进行询问,这个过程,提审”。
很多人容易把“提审”和“传唤”混淆,传唤是针对未被羁押的人,比如普通证人或尚未拘留的嫌疑人,用书面通知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而提审的对象,一定是已经被限制人身自由、正在被羁押的人。
还有一个误区:提审≠定罪,有些人一听说“被提审了”,就觉得“完了,要判刑了”,其实完全不是,提审只是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的一个常规程序,目的是查明事实、核实证据,哪怕你被提审了十几次,也不代表你一定有罪。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应被视为无罪——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无罪推定”原则。
提审过程中,嫌疑人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必须有两名以上办案人员在场,全程录音录像,不得刑讯逼供,还要告知其有权聘请律师、申请回避等,如果发现提审程序违法,比如没有提讯证、超时讯问、不让喝水休息,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排除非法证据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提审不仅发生在侦查阶段,检察院审查起诉时、法院开庭前,也可能进行提审,检察官为了核实口供是否一致,会亲自提审嫌疑人;法官在开庭前如果对某些事实存疑,也会提审被告人当面了解情况。
提审的本质,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查明案情的重要手段,但它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不能越界,对当事人而言,面对提审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保持冷静、如实陈述、依法维权,才是应对之道。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亲友正在被羁押,面临提审,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 保持冷静,如实陈述,但不随意猜测或编造;
- 记住每一次提审的时间、人员、问题,必要时可向律师反馈;
- 明确要求录音录像,若发现程序违法,及时通过律师提出申诉;
- 尽早聘请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律师可以在提审前后为你提供法律指导,甚至陪同会见(在允许范围内);
- 不要轻信“配合就能放人”这类承诺,所有决定都必须依法作出。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
“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
“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以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看守所条例》第二十六条:
“看守所应当根据办案机关的提讯证或者提解证,对被羁押人进行提讯或提解。”《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 小编总结:
提审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审犯人”的通俗说法,而是一个严谨的法律程序,是司法机关依法查明事实的重要环节。它不代表有罪,也不等于定局,但每一次提审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了解提审的真正含义,不仅能消除误解,更能帮助当事人和家属理性应对,维护合法权益。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你或身边人面临提审,懂法,才能不慌;知权,才能维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一次正确的普法,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提审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搞错了,其实它和传唤讯问大不一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