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是什么意思?别再被公司套路了!
刚入职一家新公司,hr笑眯眯地告诉你:“恭喜入职,不过先有个3个月的试用期哦。”你点点头,心想“正常流程嘛”,结果三个月后突然被告知“不符合录用条件”,被一纸通知打发走人,这时候你才猛然意识到——试用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真的可以随便“试”掉我的工作吗?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的词——试用期是什么意思。
试用期不是“白用期”,更不是“廉价期”
很多人误以为试用期就是公司“免费试用”员工的阶段,工资低点、辞退随便、不签合同也没事,错!大错特错!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一个考察期,目的是让双方互相了解、评估是否适合长期合作。它不是“白嫖期”,也不是“随意开除期”,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从你第一天上班起,劳动关系就已经成立,哪怕你还在试用。
试用期有多长?法律说了算!
你以为试用期想定多久就多久?too young too simple。
根据法律规定,试用期的时长是和劳动合同期限挂钩的,不能随心所欲:
- 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
- 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
- 3年以上或无固定期限的,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重点来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也就是说,哪怕你换岗、升职、重新签合同,只要还是这家公司,就不能再设试用期,这叫“防套路机制”——防止公司用“试用”名义反复压榨员工。
试用期工资不能“打骨折”
有些公司打着“试用期”的旗号,给你开个“友情价”工资,比如合同写8000,试用期只给5000,这合法吗?
不合法!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举个例子:你签的合同工资是8000元,那试用期工资至少得是6400元,还得看当地最低工资是否更高,如果当地最低工资是7000元,那不好意思,你试用期也得拿7000元。
工资打折可以,但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试用期也能被辞退?可以,但得讲证据!
很多人觉得试用期公司说辞就辞,反正“不合适”,但法律可不是这么写的。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而且这个“录用条件”必须是事先明确告知的,最好写进劳动合同或入职文件里。
公司招聘时写明“需熟练掌握Python编程”,你入职后完全不会,那公司可以依法解除,但如果公司没提过这个要求,事后拿这个当理由,那就是违法解除。
违法解除?后果很严重。你不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还可以主张赔偿金(相当于2倍经济补偿)。
试用期也要签合同、缴社保!
最坑的套路之一就是:“试用期过了再签合同、再交社保。”
这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哪怕你只干了一天,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公司就得给你上社保,拖延不签?超过一个月就要支付双倍工资;满一年还不签?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建议参考:如何保护自己的试用期权益?
- 入职前务必确认录用条件:让HR把岗位要求、考核标准白纸黑字写下来,最好附在合同里。
- 仔细阅读劳动合同:重点关注试用期时长、工资、考核方式等条款。
- 保留所有证据:工作记录、聊天记录、邮件、打卡记录,都是维权的关键。
- 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如果公司不签合同、不交社保、随意降薪,第一时间提出异议,必要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 别怕维权:试用期员工同样受法律保护,你的尊严和权益,不因“试用”而打折。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试用期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公司随意拿捏员工的“免责金牌”,而是法律框架下双方相互考察的“双向选择期”。
在这段时间里,你依然是合法劳动者,享有工资、社保、合同和解雇保护等全部权利。别让“试用”二字成为你权益缩水的借口。
你不是在“被试用”,而是在用专业和能力,证明自己值得留下。
了解法律,守住底线,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稳、更远。
下次HR再说“先试用三个月”,你可以微笑着问一句:“试用期的录用标准和工资明细,能写进合同吗?”
这一句话,可能就改变了你的职场命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