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一直打通讯录?我的隐私谁来保护?
只是因为一次手头紧张,借了笔网贷,结果没按时还上,接下来的几天,手机开始频繁响起——不是催收打给你,而是一个接一个打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更离谱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你借了钱,却被催债电话搅得不得安宁。“你朋友欠钱不还,赶紧让他还!”这种话术,是不是听着就让人窒息?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网贷平台的野蛮生长,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现象悄然蔓延:一旦逾期,催收方不仅疯狂轰炸借款人本人,还会通过技术手段获取通讯录信息,向亲友“地毯式”施压,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骚扰,更是对个人隐私的赤裸侵犯。
很多人以为,只要签了借款合同,平台就有权采取一切手段催收。错!大错特错!即便你逾期了,你的基本人格权、隐私权依然受到法律保护,你的通讯录不是“催收工具包”,更不是“人质名单”。把催收压力转嫁给无辜的亲友,不仅不道德,而且涉嫌违法。
我曾接触过一位客户小李,因为创业失败,网贷逾期了8000元,原本他打算分期还清,可自从平台开始打他父母、女友的电话后,家庭关系几乎破裂。“我爸以为我堕落了,女朋友觉得我不可靠,差点分手。”小李说,“他们不是在催债,是在毁我生活。”
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甚至会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发给你的联系人,制造恐慌,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合法催收的范畴,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甚至敲诈勒索。
那到底,他们是怎么拿到你通讯录的?答案很简单:你在下载App时,点了“同意授权通讯录访问”,很多人为了快速借款,根本没细看权限说明,随手一点,就把自己的社交圈“交”了出去,可问题是,这种授权是否合法?平台能否以此为由肆意拨打联系人电话?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即便你授权了访问权限,平台也只能用于必要服务,而不能用于骚扰第三方催收,更何况,很多平台的授权条款模糊不清,属于“过度索取权限”,本身就不具备法律效力。
✅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面临这种情况,请记住以下几点:
- 立即停止授权:在手机设置中,关闭所有网贷App对通讯录、短信、位置等敏感权限的访问。
- 保留证据:录音、截图催收电话内容,尤其是对方提及你亲友、威胁、辱骂的片段,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
- 正式投诉: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工信部举报涉事平台的违规催收行为。
- 法律维权:若催收已严重影响生活,可委托律师发函,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精神损失。
- 理性面对债务:逾期不可怕,逃避才可怕,与平台协商还款计划,避免雪球越滚越大。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方,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不是原罪,但暴力催收是红线,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更不该用亲友的安宁来偿还。平台可以催收,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文明进行,一旦越过边界,侵犯隐私、骚扰他人,那就不再是“催债”,而是“违法”。
我们呼吁:监管要更严,平台要自律,而每一个借款人,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别让一次逾期,变成一场人生的灾难,你的隐私,值得被尊重;你的生活,不该被“通讯录轰炸”摧毁。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别沉默,你有权说“不”。
网贷逾期一直打通讯录?我的隐私谁来保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