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信人?难道只是欠钱不还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这样的新闻:“某某被列入失信人名单,飞机高铁坐不了,孩子上学都受影响”?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心头一紧:这“失信人”到底是什么身份?是不是只要欠点钱,就会被贴上这个标签?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什么是失信人。
失信人不是“老赖”的简单代称,而是一个法律概念
很多人把“失信人”当成骂人的话,觉得就是“欠钱不还的坏人”,但其实,在法律上,“失信人”全称是“失信被执行人”,这个称呼可不是随便叫的,它背后有一整套严格的司法程序。
当一个人被法院判决要还钱或履行义务,但他拒不执行,法院就会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说,不是你欠钱就立刻成“失信人”,而是你明明有履行能力,却故意逃避、抗拒执行,才会被“拉黑”。
举个例子:小王借了朋友10万块,法院判他还钱,结果他名下有房有车,收入稳定,却装穷、转移财产、玩失踪,这时候,法院就可以依法把他纳入失信名单。
上了“失信名单”,后果有多严重?
很多人以为,失信就是“名声不好听”,其实远不止如此。一旦被列为失信人,生活方方面面都会被“限流”:
- 出行受限:坐不了飞机、高铁一等座以上,连动车都可能被拦;
- 高消费被禁:不能住星级酒店、不能出入夜总会、高尔夫球场;
- 子女教育受影响:部分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可能限制入学;
- 贷款融资难:银行看到你的征信记录,基本直接拒贷;
- 公开曝光:名字、照片、身份证号(部分脱敏)会被法院公开,甚至出现在街头大屏上。
更狠的是,这些限制不是短期的,除非你把该履行的义务完成,否则会一直跟着你,有人戏称:“失信人”是当代的“社会性死亡”。
不是所有“还不起”都是“失信”
这里必须划重点:不是所有经济困难的人都会被列为失信人。
法院在决定是否纳入失信名单时,会综合评估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如果你确实没有财产、收入微薄、重病在身,属于“无履行能力”,法院通常不会轻易把你列入名单。
真正的打击对象,是那些“装穷”“耍赖”“转移资产”的人,法律讲究“恶意逃避”,而不是“无力偿还”。
如果你真遇到困难,主动跟法院沟通、申报财产、表达还款意愿,往往能争取到分期、延期等执行和解方案。
如何避免成为“失信人”?
最根本的一条:别把法院判决当儿戏。
一旦被起诉并进入执行程序,就别再心存侥幸,以下几点建议请记牢:
- 判决生效后,主动履行义务,哪怕暂时没钱,也要积极沟通;
- 如实申报财产,别藏房藏车、别偷偷转账;
- 遇到困难,及时向法院申请分期或暂缓执行;
- 别以为“拖着就没事”,拖得越久,信用代价越大。
诚信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而失信,是给自己挖坑。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身边人正面临执行问题,千万别选择逃避,建议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律师,评估财产状况,制定合理的履行或协商方案。主动面对,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定期查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了解自己是否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做到心中有数。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并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信用惩戒。《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
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行为。
“什么是失信人”?它不是一句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一道法律红线,它针对的是那些“有钱不还、故意耍赖”的行为,目的是维护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经济困境,但关键在于——你是否选择了诚实面对。
守信者,路越走越宽;失信者,寸步难行。
在这个信用越来越值钱的时代,请珍惜自己的“信用身份证”,别让一时的逃避,换来长久的代价。
什么是失信人?难道只是欠钱不还那么简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别让“失信”两个字,成了你人生最大的污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