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赖到底算不算犯法?听律师说说心里话
明明自己没做错事,却被别人一口咬定是“你干的”?更离谱的是,对方不仅当众指责你,还添油加醋,说得好像亲眼看见一样,这时候,你是不是心里憋屈得不行,只想问一句:“这不就是诬赖吗?!”
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让人火大的词——“诬赖是什么意思”。
先说个大白话:诬赖,就是明明知道不是你干的,却硬说是你干的,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背锅、丢脸,甚至被处罚,它不是简单的误会,也不是情绪激动下的口误,而是一种带有主观恶意的指控行为。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小李和同事闹了点矛盾,结果第二天公司群里就有人发消息说“小李偷偷删了项目文件”,还“有图有真相”,可实际上,小李那天根本没动过电脑,这种情况下,发消息的人就是典型的诬赖——没有证据,凭空捏造,还故意传播,让小李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
那么问题来了:诬赖犯法吗?
这得看情况,如果只是嘴上说说,比如朋友之间开玩笑说“肯定是你偷吃了我的蛋糕”,那属于日常调侃,法律一般不管,但一旦超出了玩笑范畴,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精神伤害,甚至影响工作、生活,那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了。
最常见的是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任何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如果诬赖的内容是虚假的,又公开传播,导致别人社会评价降低,受害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要求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甚至起诉到法院。
更严重的是,如果有人为了报复或谋取利益,故意向公安机关报案,捏造事实说你偷东西、诈骗、打架……这就不是简单的“冤枉”了,而是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刑法里白纸黑字写着: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要坐牢的!
所以你看,“诬赖”不是小事,它背后藏着的是诚信的崩塌和法律的底线,有些人觉得“说句话又不犯法”,可一旦越界,代价可能是名誉扫地,甚至是刑事责任。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
- 遇到诬赖,别沉默,第一时间保留证据——聊天记录、录音、监控、证人信息,这些都是你维权的关键。
- 及时澄清,如果是小范围误会,可以私下沟通;如果是公开场合被造谣,一定要发声回应,避免谣言发酵。
- 必要时走法律程序,别怕麻烦,法律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咨询专业律师,评估是否需要发律师函或提起诉讼。
- 保持冷静,情绪激动容易让局面更糟,理性应对才能更好保护自己。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小编总结:
“诬赖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一个日常口语词,更是一种可能伤害他人、触碰法律的行为。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信任、尊严甚至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该守住说话的底线——不造谣、不传谣、不恶意中伤,当自己被诬赖时,也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保护自己,毕竟,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该缺席。
诬赖到底算不算犯法?听律师说说心里话,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