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险1金交多少?你真的算清楚了吗?
发工资时,看着工资条上“社保扣了XXX元,公积金扣了XXX元”,心里嘀咕一句:“这3险1金交多少才合理?”
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把“3险1金”到底是怎么算的、该交多少、谁出钱、怎么影响你的实际收入,统统给你讲明白!
什么是“3险1金”?先搞清身份
很多人一听到“五险一金”就点头,但这里说的是“3险1金”,其实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 住房公积金。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通常已并入医疗保险,单位统一缴纳,个人不缴费,所以日常讨论中常被“忽略”)
这“3险1金”是咱们打工人的基本保障,交得多,将来拿得多;交得少,福利就缩水,最关键的是——缴费基数和比例,直接决定你每月到手能少多少钱。
“3险1金交多少”?关键看这三要素
缴费基数:不是按你工资随便来!
很多人以为:“我月薪1万,那社保就按1万算?”
错!
社保和公积金的缴费基数,是根据上一年度当地社平工资来定的,通常设有一个上下限。
举个例子:
假设某城市2023年社平工资为8000元,那2024年社保缴费基数上限就是8000×3=24000元,下限是8000×60%=4800元。
如果你月薪3万,超过2.4万的部分不计入社保基数;如果你月薪4000,按最低4800交。
“3险1金交多少”,第一看的就是你所在城市的标准基数。
✅重点来了:很多公司按最低基数交,是违法的!
只要你签了劳动合同,单位就应按你实际工资申报基数,少缴=侵害你的长远利益。
缴费比例:个人+单位,谁出多少?
我们以一线城市为例,看看常规比例(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
项目 | 个人比例 | 单位比例 | 合计 |
---|---|---|---|
养老保险 | 8% | 16% | 24% |
医疗保险 | 2% | 10% | 12% |
失业保险 | 3% | 7% | 1% |
住房公积金 | 5%-12%(可选) | 5%-12%(同比例) | 最高24% |
假设你在一线城市,月薪1万元,公积金按12%缴纳,那每月要交多少?
- 养老:1万 × 8% = 800元(个人)
- 医疗:1万 × 2% = 200元(个人)
- 失业:1万 × 0.3% = 30元(个人)
- 公积金:1万 × 12% = 1200元(个人)
个人合计每月扣款:2230元!
单位还要额外为你支付:1600+1000+70+1200 = 3870元。
你看,公司为你实际支出1.387万,而你到手可能只有七八千。
别只看工资数字,要看“综合用工成本”。
为什么“3险1金交多少”影响你的未来?
养老金:交得越多、年限越长,退休后每月领得越多。
有人退休拿8000,有人拿2000,差在哪?基数+年限!医保报销:连续缴费影响报销比例,断缴3个月可能清零年限。
买房买车摇号:很多城市要求社保连续缴纳5年,少一个月都不行。
公积金贷款额度:交得多,贷款额度高,利率还低!
比如北京,公积金最高能贷120万,商业贷款利率5%,公积金才3.1%——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
常见“坑”你踩过几个?
- 公司说“工资高,不交社保”:违法!签了劳动合同就必须交。
- 用现金补贴代替社保:协议无效,出事全靠你自己扛。
- 试用期不交社保:从入职第一天起就必须缴纳。
- 按最低基数交:表面看工资高,实则损害长远利益。
✅ 建议参考:怎么查自己交得对不对?
- 登录当地社保官网或“掌上12333”APP,查缴费明细;
- 核对工资条:看缴费基数是否与实际工资匹配;
- 发现少缴?立即向单位人事提出,协商不成可向社保稽核部门投诉;
- 保留劳动合同、工资流水,作为维权证据。
📌你的社保权益,不是公司“恩赐”,而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 相关法条依据(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第十八条:
“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适当提高。”
“3险1金交多少”看似是个数字问题,实则是关乎你养老、医疗、买房、落户、子女教育的大事。
别再只盯着到手工资了!
真正聪明的人,会看公司是否足额缴纳社保公积金——
这不仅是合规问题,更是对你未来生活质量的保障。
每一次少缴,都是在透支你未来的安全感。
从今天起,查一查你的缴费基数,问一问HR:“我们是按实际工资交的吗?”
你的权益,值得被认真对待。
📌关键词优化提示:本文围绕“3险1金交多少”进行深度解析,涵盖缴费基数、比例、违法风险、维权方式等,符合SEO长尾关键词布局,适合职场新人、HR、自由职业者阅读收藏。
欢迎转发给身边“只看工资条不看明细”的朋友,提醒他们:钱,不只是当下拿到的那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