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是什么?你真的懂自己的权利吗?
被人冤枉却不敢发声,签合同时一头雾水,租房被随意涨租却不知如何维权?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生活嘛,忍一忍就过去了。”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忍”,是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权利是什么”。
咱们不谈枯燥的法条堆砌,也不整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理论,咱们就像朋友聊天一样,坐下来,泡杯茶,聊聊“权利”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我们忽视的力量。
权利,不是“权利”,而是一种“底气”
很多人一听到“权利”,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权力”“特权”“我有权这么做”……但其实,权利的本质,不是控制别人,而是保护自己,它是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法律和社会规则下,应当享有的自由、利益和选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去超市买东西,付款后,商品就“属于你”了,这个“属于你”,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你拥有“财产权”这一基本权利的体现,哪怕店员反悔不想卖了,你也有权要求交付商品——因为你的权利,不是请求,而是主张。
再比如,你在公司加班到凌晨,老板却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不加薪”,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被剥削”?没错,因为你拥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项权利写在《劳动合同法》里,不是老板心情好才给,而是你“本该拥有”。
所以你看,权利不是口号,它是你面对不公时,能挺直腰杆说“不”的底气。
权利从哪来?不是天上掉的,是法律赋予的
很多人以为权利是“天生就有”的,其实不然。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也是社会共识的产物,没有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所谓的“权利”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女性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在今天看似理所当然,但在几十年前,很多岗位明文禁止女性入职,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才让这项权利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再比如,你在网上发帖批评某企业服务差,结果对方威胁要起诉你“侵犯名誉权”,这时候,你是否就该闭嘴?不一定,因为你同时拥有“言论自由权”,只要你的言论基于事实、不恶意诽谤,法律就应当保护你发声的权利。
权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让步”,而是在不同利益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你有权利说话,别人也有权利被公正对待——法律,就是那把丈量边界的尺子。
权利不用,就会“过期”
最可惜的,不是没有权利,而是明明有权利,却因为不懂、不敢、不屑去用,最后眼睁睁看着它“失效”。
消费者买到假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算了吧,就几十块钱”,可正是这种“算了”的心态,纵容了不良商家一次又一次地侵害他人权利。
又比如,租房时房东突然要求涨租30%,你心里不舒服,但想着“合同快到期了,懒得折腾”,可你是否知道?如果合同没到期,房东单方面涨价是违约行为,你完全有权拒绝,甚至追究其违约责任?
权利就像肌肉,越用越强;越不用,就越萎缩,每一次你选择沉默,都是在为不公让路。
📌 建议参考:如何真正“拥有”你的权利?
先认知:了解你有哪些基本权利,从《宪法》到《民法典》,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劳动法》,这些法律不是“律师专用”,而是每一个普通人该懂的“生存指南”。
留证据:权利主张需要依据,聊天记录、合同、发票、录音……关键时刻,它们就是你的“武器”。
敢发声:不必一上来就打官司,但可以先协商、投诉、举报,很多问题,就在你“较真”的那一刻迎刃而解。
找专业人:遇到复杂情况,别硬扛,律师不是“花钱找麻烦”,而是帮你把权利“变现”的桥梁。
📚 相关法条参考(非全文,节选核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 小编总结
权利是什么?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术语,而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走路的底气、说话的勇气,它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失去,生活就会变得处处受限。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敢维权”“有底气”,却没意识到——那份底气,来自对权利的认知与使用,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规则之内,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可以争取什么。
从今天起,别再说“算了”,当你遇到不公,不妨问一句:“我的权利在哪?”——因为懂得权利的人,才真正拥有生活。
权利是什么?你真的懂自己的权利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