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到底是什么意思?听我一句大实话,你可能每天都在被碰瓷而不自知!
开车正常行驶,突然有人冲上来“哎哟”一声倒地;走路好好的,旁边大爷大妈突然捂着腰说你撞了他;甚至网购退货,商家硬说商品被调包,要你赔钱……这些,很可能就是“碰瓷”在作祟。
那“碰瓷”到底是个啥?别看这个词听着像江湖黑话,其实它早已被写进法律术语,成为一种典型的“恶意索赔行为”的代名词。“碰瓷”就是故意制造或虚构事故,然后借机讹诈他人钱财,最早这个词来源于旧社会,一些不法分子把瓷器藏在袖子里,故意往别人马车上撞,瓷器碎了就说是你撞坏的,逼你赔钱——这叫“碰瓷”,如今虽然不用瓷器了,但手段更“高明”了。
现在的“碰瓷”早就升级换代了。从“马路碰瓷”到“职场碰瓷”,从“消费碰瓷”到“网络碰瓷”,花样百出。
- 有人专门蹲在停车场,等你倒车时突然冲出来,假装被撞;
- 有员工入职没几天就“受伤”,然后狮子大开口要赔偿;
- 有人网购后调包商品,反手投诉商家售假;
- 更离谱的是,有人拍下你说话的片段,断章取义发网上,逼你删帖赔钱。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不是意外,而是蓄谋;不是受害,而是设局,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非法利益。
很多人被“碰瓷”后第一反应是“算了,破财消灾”,但你有没有想过,每一次退让,都是在给骗子递刀子?你的“善良”被当成了软弱,你的“体面”被当成了可操控的漏洞,久而久之,这种歪风邪气就会越演越烈。
更关键的是,法律其实早就对“碰瓷”亮出了红牌,如果你以为“我摔倒了你就有责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故意制造事故、虚构事实骗取财物,轻则治安处罚,重则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怎么判断是不是碰瓷?万一真是意外怎么办?别急,往下看。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建议收藏)
行车务必装行车记录仪
这是你的“电子护身符”,一旦发生纠纷,视频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没有证据的“真相”,往往会被扭曲。遇到“受伤”别慌,先报警
不要轻易私了!哪怕对方喊得再惨,也坚持等交警或警察到场。合法程序,是你最大的保护伞。保留证据,全程录音录像
尤其是职场或消费场景,聊天记录、监控、付款凭证,一个都不能少。证据链完整,骗子才不敢乱来。不要怕“闹大”,要怕“认怂”
面对无理索赔,果断报警、走法律程序。法律从不保护“老实人”的沉默,只保护“清醒者”的行动。提高警惕,但别失去善意
防碰瓷不等于冷漠,看到真需要帮助的人,依然要伸手。区别在于:用智慧行善,而不是用冲动买单。
📚相关法条参考(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2020年)
明确将“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虚构人身或财产受损”等行为定性为违法犯罪,依法从严惩处。
🌟小编总结
“碰瓷”不是小事,它侵蚀的是社会的信任底线。你以为你赔的是钱,其实你丢的是尊严和正义,面对碰瓷,我们不必逞强,但绝不能退缩,用法律武装自己,用证据保护自己,让每一次“碰瓷”都撞上铁壁,让每一份善意都不被辜负。
真正的文明,不是纵容恶意,而是在善良中保持锋芒,下次再听到“碰瓷”这个词,别一笑而过,而是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准备好了吗?
——
关键词:碰瓷什么意思
(本文为原创内容,已进行SEO优化布局,适合搜索引擎收录,严禁抄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