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催收打爆通讯录,真的有用吗?
某天突然手机响个不停,不是你本人接的,而是你爸妈、朋友甚至同事的电话里,有人在说:“你认识XXX吧?他欠钱不还,赶紧让他还!”——没错,这就是网贷逾期后,最让人窒息的“通讯录轰炸”。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不就是催收嘛,我躲几天、拖一阵,不就过去了?可当催收电话开始打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时,那种被扒光隐私、被公开羞辱的感觉,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一个扎心的问题浮出水面:网贷逾期找通讯录,到底有没有用?对催收来说有用,可能只有伤害。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找通讯录”的逻辑,当你在申请网贷时,平台通常会要求你授权通讯录权限,美其名曰“用于风险评估”,但实际操作中,一旦你逾期,这些被授权的号码就成了催收的“突破口”,他们不直接找你,而是通过联系你通讯录里的人,施加心理压力,逼你“主动还钱”。
从催收的角度看,这招确实“有用”。用社会关系施压,比单纯发短信、打电话更有效,很多人不是还不起,而是拉不下脸让父母知道、怕影响工作、怕朋友议论,催收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弱点,用“人情债”来倒逼“金钱债”。
但问题是——这合法吗?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更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信息,而网贷平台在你逾期后,将你的通讯录信息用于催收,甚至泄露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已经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和你的个人信息权益。
更关键的是,即便你逾期了,债务关系也只存在于你和贷款平台之间,你的家人、朋友并没有为你担保,他们不是合同当事人,催收骚扰他们,属于典型的“软暴力”催收行为,严重者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构成寻衅滋事罪。
现实中,很多人因为不堪其扰,选择妥协还款,哪怕自己经济困难,可这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用尊严换时间,用隐私换平静,代价太大了,一旦你妥协一次,催收就会认为“这招管用”,后续可能变本加厉。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只能任人宰割?
📌 建议参考:理性应对,合法维权
- 第一时间冻结授权:如果已经逾期,建议尽快在手机设置中关闭相关App的通讯录权限,防止进一步泄露。
- 保留证据:对所有骚扰电话、短信进行录音、截图,包括对方自称的身份、催收内容、威胁言辞等,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 明确告知非法性:可以书面或录音方式告知催收方:“我本人承担债务,但你们联系无关第三人已涉嫌违法,请立即停止。”
- 向监管部门投诉:拨打银保监会12378热线、或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投诉,平台若违规,将面临整顿。
- 寻求专业帮助:如情况严重,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必要时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精神损失。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 小编总结: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和羞耻感绑架。找通讯录催收,看似“高效”,实则是拿人性的软肋当武器,它或许能逼出几笔还款,但摧毁的是信任、尊严和最基本的人际边界。
我们支持诚信履约,但也坚决反对以违法手段追债。真正的催收,应该是有温度、有底线的沟通,而不是一场对人际关系的“核打击”。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站在你这边,理性是你最有力的盾牌。逾期可以协商,但隐私不容践踏。勇敢说“不”,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愿每一个负债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而不是被催收的阴影吞噬。
网贷逾期后催收打爆通讯录,真的有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