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像打折促销,其实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陷阱?
你有没有在超市看到过“全场五折”“清仓大甩卖”的广告?那种价格低得让人忍不住想“囤一波”的感觉,是不是特别爽?但如果我把这个场景搬到国际市场上——某个国家的企业把产品以远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卖到另一个国家,这就不是“促销”那么简单了,而可能是一种被严格监管的贸易行为:倾销。
倾销是什么意思?它到底危害在哪?为什么各国政府会对“低价”如此敏感,甚至要动用法律手段来反制?
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其正常价值(通常是本国市场售价或生产成本)的价格,将商品大量销售到另一国市场,从而对进口国的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的行为。
听起来像是“让利消费者”,但背后却藏着巨大的“杀伤力”。
举个例子:假设中国某企业生产电风扇的成本是100元,在国内卖120元,但如果它把同款电风扇以80元的价格出口到越南,这就构成了倾销,表面上越南消费者“捡了便宜”,但长期下去,越南本地的电风扇制造商根本无法竞争,要么倒闭,要么减产,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被“挤出市场”。
倾销的本质,不是让利,而是战略性的市场掠夺,它的目的往往不是短期盈利,而是通过“低价倾轧”击垮对手,等竞争对手退出后,再抬高价格,实现垄断,这种“先赔后赚”的策略,对进口国的产业生态是毁灭性的。
更关键的是,倾销常常伴随着政府补贴,比如出口企业之所以能“亏本卖”,是因为本国政府提供了税收减免、低价能源或直接财政补贴,这就让倾销行为更加“扭曲”——它不再是企业间的公平竞争,而是国家力量介入下的非市场行为。
正因为如此,世界贸易组织(WTO)明确允许成员国在遭遇倾销时,采取反倾销措施,比如征收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产业,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也多次对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地的钢材、化工品等发起反倾销调查,维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但反倾销也不是“想用就用”的武器,必须经过严格的调查程序,证明存在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且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否则,就可能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反而阻碍自由贸易。
建议参考: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或外贸从业者,面对“倾销”指控或怀疑竞争对手在倾销,建议你:
- 保留完整的成本、销售数据,确保能证明你的定价是合理的;
- 关注目标市场的反倾销动态,尤其是出口量大的国家是否已对同类产品发起调查;
- 必要时聘请专业律师团队,提前进行合规评估,避免踩雷;
- 不要盲目“低价冲量”,短期利益可能换来长期的贸易壁垒。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国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三十九条:
“国家对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可以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WTO《反倾销协定》第2条:
明确规定了倾销的认定标准,即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通常为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加合理利润)。
小编总结:
倾销是什么意思?它绝不是简单的“便宜卖”,而是一种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破坏产业生态的非公平贸易行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享受低价商品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低价背后的代价”。
理解倾销,就是理解国际贸易中的“看不见的战争”,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保持清醒:真正的公平竞争,从不是靠“亏本甩卖”来实现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