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险一金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搞错了,第4项居然连公务员都不一定清楚!
你有没有在找工作的时候,看到招聘启事上写着“六险一金”就眼前一亮?心里嘀咕:这待遇比“五险一金”还多一项?是不是更划算?但转头一想,六险一金是什么,真有这么好?还是只是个“包装词”?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事掰扯清楚,让你不再被这些术语绕晕!
先来点“硬货”: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再加上住房公积金,这是国家强制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障组合,但“六险一金”呢?它并不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术语,而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或地区在“五险一金”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项保险,从而打出的“升级版福利”口号。
那多出来的“一险”究竟是什么?这个“第六险”通常指的是补充医疗保险或长期护理保险,具体要看地区和企业政策。
比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部分国企或大型民企会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用于报销医保目录外的自费药、门诊费用或提高报销比例,这类保险虽非强制,但能极大减轻员工的医疗负担,属于实实在在的“隐形福利”。
而在一些试点城市,比如成都、青岛等地,政府正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主要针对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和资金支持,如果企业为员工参保了这一项,也会被称作“六险”之一。
“六险一金”本质上是“五险一金+1项补充险”,并非全国统一制度,而是因地制宜、因企而异的福利升级,它的存在,更多体现的是企业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和薪酬竞争力。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标榜“六险一金”的企业都靠谱,有些公司可能把“商业意外险”甚至“体检套餐”包装成“第六险”,听起来高大上,实则含金量不高。你在签劳动合同前,一定要问清:第六险具体是什么险种?由谁缴纳?保额多少?是否可转移?别被花哨的名词忽悠了。
补充保险一般分为“企业自愿购买”和“政企合作试点”两种类型,前者完全由企业承担或与员工共担,后者则可能纳入地方社保体系,比如2020年起,国家医保局推动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在多个城市落地,未来有可能逐步推广。
✅ 给你的实用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择业或谈薪,看到“六险一金”的福利承诺,别光看字面,要深挖细节:
- 明确第六险的险种名称和保障范围,是补充医疗?长期护理?还是意外险?
- 确认缴费主体:是公司全额承担,还是需要你个人出一部分?
- 了解理赔流程和实际效用,比如能不能覆盖靶向药、特需门诊等刚需支出。
- 对比同类岗位,有些公司用“六险一金”吸引人才,但工资压得低,整体性价比未必高。
福利再好,也要看“实打实”的落地效果,别让一个名词,影响你对整体薪酬包的判断。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条: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2020年):
明确在原有15个试点城市基础上,新增14个试点城市,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注:长期护理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尚未纳入全国强制社保体系,属于地方试点或企业自主行为,不具有普遍强制性。
说到底,“六险一金是什么”并不神秘,它是一个企业福利升级的信号灯,而不是法律硬性要求。真正的核心,从来不是“几险”,而是保障是否到位、待遇是否透明、执行是否落地,我们在关注这些数字和名词的同时,更应理性看待背后的实质内容。
下回再看到“六险一金”,别急着心动,先问一句:“第六险,到底保什么?”——懂行,才能不吃亏,毕竟,职场上的每一分保障,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六险一金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搞错了,第4项居然连公务员都不一定清楚!,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